他是李白的偶像,一首诗惊艳整个南北朝
2023/6/26 来源:不详#传统文化#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大小二谢”非常有名。大谢,是指晋末宋初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宗师巨匠,与陶渊明双峰并峙,千古流芳。小谢,是指南齐时期的谢脁,山水清音从笔尖流泻,清新自然。
谢脁与谢灵运同出于一个世家大族陈郡谢氏,是那“旧时王谢”的子弟。这个家族虽然到了南朝已经日渐衰微,但仍然有较大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再加上谢脁早有文名,才华出众,很快就被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延揽入幕府,与沈约等人成为好友,每天切磋诗赋,酬唱论文,快意人生。沈约倡导的“永明体”诗歌、“四声八病”的声律说,谢脁都是支持者,两人在诗歌上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著名的诗论家钟嵘,年轻时曾与谢脁同学,两人探讨诗歌理论,钟嵘对谢脁的侃侃而谈很是佩服,后来钟嵘写作《诗品》时,也受到了谢脁的思想的启发。由于谢脁的身世特殊,又颇具才能,在南齐末年的动荡时期,很受各方重视,但谢脁本人不擅长政治,在各个政治集团间想要明哲保身,最终却还是稀里糊涂做了牺牲品。年仅三十六岁就被处死。
谢朓不过,对我们而言,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很多在当时名噪一时的人,现在已经湮没无闻。谢脁之所以为今天的普通读者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仙李白。李白对小谢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诗中反复致意。比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把谢脁的清新诗句与汉魏风骨并提;又如“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来到谢脁曾经登上过的高楼,俯仰古今,把自己视为谢脁的异代知音,大有恨不同时之感。谢脁曾经在安徽宣城担任太守,而李白一生在安徽行迹甚多,他屡屡来到谢朓楼怀念自己的偶像,可以说无意间也让自己的偶像名垂不朽。
谢脁担任宣城太守时,大概是三十岁,正值壮年,本应做经天纬地的事业,却只能出任地方官,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在从首都建康(南京)走水路前往宣城的途中,他登上建康城西南的一座山,怅然远眺,触景生情,感慨自己身世浮沉、宦海漂泊、世事无常、人生艰难,写下了一首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极受李白欣赏,谢脁留诗后二百多年,李白来到南京,同样登高远望,写下“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诗句。追忆,是对伟大作家和作品最真挚的赞颂。李白一生不曾低首于人,却对谢脁倾慕不已,我们从这首诗中,或许可以寻得一些端倪。
李白此诗共七韵十四句,结构清晰。前八句写自己登高回望都城,次第描写所见的人文景物与自然景物;后六句由景入情,写自己留恋京城,不忍离去,感慨世路艰辛、人生易老,并表达了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借典故来道出自己创作的起因。“灞涘望长安”说的是东汉末年的王粲,他曾写过《登楼赋》和《七哀诗》,表达自己对故都长安的无限追念,《七哀诗》中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句子,谢脁这里借用。“河阳视京县”说的是西晋的潘岳,他出任河阳县令,远离都城洛阳,曾写过一首《河阳诗》,其中有“引领望京室”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伸长了脖子使劲地眺望远方的都城。这两个典故准确地表现了谢脁此时的处境和心态。他和王粲、潘岳一样,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和生活,远离都城,投身宦海沉浮,感受世路风尘。并且此时南齐政局动荡不安,谢脁对身处东汉末年战火之中的王粲的境遇感同身受。他对建康城充满留恋不舍,所以登高作诗以舒展郁结的情思。
“白日丽飞甍”二句,写的是他登高后看到的人文景观,也即建康城内的亭台楼阁等宫室建筑。谢脁曾写过“东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从东吴开始,南京城发展迅速,东晋、刘宋贵族苦心经营,才让这金陵王气昌盛起来,龙盘虎踞的钟山石头之下,王侯第宅鳞次栉比,多么壮丽繁华。作者之所以先写这些景物,就是表达自己对建康城及其生活的赞美和留恋。悠悠斜日之中,飞檐雕甍闪烁耀眼光芒,更显华美,正因如此,才“参差可见”。两句诗的意思连接非常紧密。
“余霞散成绮”两句,最为人激赏。写的是夕阳余晖在云层中折射,形成千里灿霞,如锦缎铺张,而晚霞映照下的江水,澄澈空明,纯净如一条白练。这两句诗,最重要的成就,是通过细腻、生动而准确的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静谧优美的艺术境界,宛如画卷,让人恍如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展开充分的联想。
“大谢”谢灵运,曾有一首《登江中孤屿》诗,其中有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其所想表达的意思,和谢脁差不多。但是这句诗平铺直叙,语朴质实,就像是一篇说明文,为我们陈说了一个自然现象:“日光在云间折射,把云彩照得闪亮,霞光辉映,天空和江水一样澄澈鲜明。”缺少形象化的描写,没有优美而生动的意象,就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我们无法走入那个富有个性的场景中。
谢脁的诗句不同,他的描写进了一大步。红霞与江水,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视觉上充满张力,而绮和练两个比喻,也准确传神,这两个喻体都有柔软、纯净、丝滑的特点,形容云间铺展开来的无边无际的轻盈霞光,以及夕阳照耀下光彩熠熠,静谧无波的江水,十分恰当。“澄”和“静”二字,有的人认为重复,因为“静”就是“净”,就是纯洁干净的意思,“澄”是澄澈,两者好像有点意思交叉,所以明代的谢榛曾把它改为“秋江静如练”,但是与谢榛同时的王世贞就反对,他认为正因为江水“澄澈”,所以才能见得其“明净”,两个字互相照应,缺一不可,更反映出谢脁体物入微,观察细腻,描写生动准确。“澄”和“静”在意思上确实有些接近,但更多的是补充。“澄”更能展现出江水的空明,凸显了水天相映,浑然一体的境界,更强调的是光影效果,而“静”则表现的是江水颜色的纯粹和水流的静谧,更强调的是江水本身的物态。两个字都极具内涵,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上两句从大处着眼,写宏观的自然景物,下两句则由面入点,抓住一些具体的,生机勃勃的物象来点缀。“喧鸟”是声,“杂英”有色,鸟啭嘤嘤,繁花红透,声色结合,烘托了盎然春色,而春洲、芳甸,虽然没具体描写,但显然也是花团锦簇,万物向荣。这两句诗虽然只抓了几个点来写,但其背后却隐藏了繁复密集的意象。大片的花树,成群的鸟儿,绽放、喧闹,场面是躁动的,是温暖的,是充满热情的,这同时也暗示着作者的热爱和留恋。
从“去矣方滞淫”一句开始,由景入情。上面几句,作者已从各个角度极力表现了京城之美,骤然离去,自然会依依不舍。“滞淫”就是徘徊滞留,不忍离去之意。全句是说,“我该走了啊!但是还久久不愿离去,徘徊停留在此。我怀念往昔,怀念故乡,因此欢宴也无法进行下去”。“矣”和“哉”两个语气词,强调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纠结,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无可奈何的情绪。从诗歌的韵律音节上,也形成了拉成和停顿,更加摇曳多姿。
“佳期怅何许”,由不忍离别之情,进一步演变为对未来的忧虑。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能故地重游,与亲友再续前欢。往者不可谏,来者不可追,过去的年华既已如逝水,未来的飘忽更恍如梦寐。今朝辞别最亲爱的京城,远离这一派春光好景,前途又是茫然不定,政治、社会、人生,没有一件事能够掌握在手中,想到这里,怎能不涕泪纵横呢。作者把泪水比作流霰,非常巧妙。“霰”是指“细雪”,在春景之中,却用秋冬时节的景物来作比,这就形成了对比和冲击,强烈表现了作者的低沉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再一次深化和丰富了诗歌的感情。作者说,但凡有情人,都会在人生奔波之时怀念故乡,背负着去国怀乡之情,远离自己热爱的一切,有谁能够不因此而白头?远离熟悉的京城,无法再欣赏美丽的景色,告别亲友,故乡难回,前途又茫茫未定。如此种种负面情绪叠加,作者自然会感到人生易逝,韶华易老。全诗也就由乐景,非常自然地过渡到深刻的哀情,收束全篇。之所以乐景能衬哀情,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悲怆。
全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情文相生。情,指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真挚细腻,亲切自然,使人感动;文,指的是意象丰富,文辞优美,善于运用修辞和炼字炼句等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情和文不是僵硬地粘连在一起,而是非常自然地交融。景物感动人心,使作者的诸多情绪油然而生,而情绪的表达,又与景物描写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反映出谢脁高度成熟的创作技巧,与沈约等人提出的“永明体”诗歌的主张非常接近——既要有真挚的情感,又要有优美的语言。
谢脁此诗,色彩鲜明,语言清新流转,描摹景物传神写照,表达情感自然无滞,已经达到了南朝诗歌的高峰。李白有许多五言诗风格与此接近,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等等。李白正是在谢脁等人的诗歌的基础上,才变婉丽为清壮,把南朝人水一般的柔情,融入盛唐雄浑有力的万千气象之中,实现了诗歌的突破。我们看他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月下金陵同样是金陵城,同样是登高,同样是由景入情,李白的艺术手段受到谢脁的影响,却营造了独特的意境,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谢脁的诗风骨柔弱,描写景物时声色鲜美,表达的情感是作为个体的人,暂时的忧虑,相对而言有所局限。而李白的诗风格清空飘渺,孤高脱俗,描写景物时清幽空明,表达的情感,超越了一时一地,而是将自己置于广阔的时空中,追昔抚今,表现的是自己的伟大人格和深沉思想在现实中不受理解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想要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的强烈愿望。
谢脁无疑还是站在地上的,他关心的是自己的人生将向何处去,能否在政治风波中保全生命,他对景物的眷恋,实际是对美好安逸的生活的眷恋。而李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星河中,站在了人类精神的顶端,他思考的是自己的灵魂将何处安放,思考的是自己能否与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相交。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追慕谢脁是自然的,在艺术上他受到的沾溉很多,但从我们的视角来看,谢脁显然不能与李白相比。
寂静的深夜,独上高楼,“寂”“独”两字,已经表明了李白此刻的心境。“凉风”“高楼”,渲染了孤寒的环境。谢脁是回望,望的是南京城,是已知的世界,是安逸的小巢;而李白是远望,望的是南边整个吴越大地,望的是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历史,是未知的时空,是寥廓的可以驰骋的旷野。云、江、城、露、秋、月,李白笔下所有的景物都带着一种轻盈、飘渺、幽静、脱俗。前一句是从上到下写,云在天,映于澄澈江水,随风摇荡,晃动城墙的影子;后一句是从下到上写,白露如珠,滴落江中,晶莹剔透有如秋月,而月的光华,也含在珍珠似的露水里。上下交错,撑起了浩大而空寂的场景,这和谢脁所写的繁盛、喧闹、华丽的春景大不相同。一春一秋,其实也是两人心境和气质的反映。而当谢脁怀念故土,哀伤自己宦游风尘,思念安乐的生活时,李白则已经挣脱了人世的羁绊,他考虑的是哲学的、历史的问题,是人类的终极思考。
两诗比照,我们能读出谢脁诗的清新流丽,能读出李白从谢脁处得到了山水清音的密码,当然也更能读出李白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唯心地说,谢脁在文学史上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他是一座山丘,等待着李白的攀登,好让太白能够看到更远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