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介绍咱们烟台的历史文化瑰宝,他们眼
2022/8/29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水母网
文
张心宏
疫情之下,正常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做点儿什么呢?尽量少出门,少聚集,在家阅读吧。
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你熟悉你的故乡么?想想,你读过你故乡的什么好故事?
五六年前,暑天里回故乡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小学同学送我两本《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细读了里头的长短十几篇文章。读进去了,很有味儿!
蓬莱登州文会馆老照片资料图
记住了仨作者:袁晓春、蔡玉臻、郭大松。
我现在把这三位蓬莱文史名家隆重推荐给您,一定读读他们撰写、翻译的有关咱们故乡蓬莱的文字,绝对大有收获。
晓春和我们家是世交。他父亲早年做军医时和我们家住在画河边上的一个大院里。上初中高中,我俩没在一个学校,但在高中最后一年,我俩都在蓬莱一中的英语班。当年他是学日语的,我们班的独一份。毕业后几十年里,晓春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洋文化、“三戚”研究、中国古船舶研究等领域,都有不少成果。
蔡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今年70多岁了。他的文字我读了好些年,仰慕已久,一直到去年夏天才见面认识。
蔡老师研究蓬莱文史近60年,著作等身,但非常谦逊。一见面,他笑嘻嘻地告诉我,“我是位‘卤生’啊!看了不少书,人生经历丰富”。意思是说他不是做史学研究科班出身。一点儿也不装,说话干脆,从不拖泥带水。头脑清楚,记忆力极棒。
看蔡老师的书,您可以领略故乡千余年的巨变。前面所提到的《蓬莱历史文化研究》,就是蔡老师主编的。
蔡老师还主编过一套蓬莱文化丛书,包括《蓬莱印象》《蓬莱随笔》《蓬莱记忆》《蓬莱传奇》和《蓬莱诗文》,共五部。小文篇幅都不长,读来又长知识又学作文。
我经常这样评价美国人,“现在的这几波美国人不太行”。意思是说现在一些美国政客,傲慢与偏见较重,理智与情感缺乏。
要知道,咱们蓬莱人可是中国人里最早接触美国人的人群之一。年前的晚清,美国基督新教长老会、浸信会传教士就来到刚刚开埠的医院。郭大松教授有一篇长文《晚清外国传教士云集登州蓬莱及其原因探析》,史料丰富,史实翔实,全面介绍了当年在登州蓬莱的美国传教士。
《时代》《生活》周刊和《财富》杂志创始人亨利鲁斯、登州文会馆创始人狄考文夫妇、热爱中国的慕拉第,都有好故事。读读他们的传记,再看看登州文会馆纪念馆,到画河西沿看看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蓬莱武霖圣会堂,都会大有收获。
我们在家守着这些宝贝,不觉得珍贵,我在成都、上海、武汉介绍咱们老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他们眼馋得不行不行的!
这话说得很有保留,但历史学家翻译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一样,非常好看。除了欣赏他们优美流畅的译文,更要细读他们所做的译注、注释,在那里面再寻找“延展阅读”,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推荐咱们故乡深谙历史学的杰出翻译家:郭大松和陈海涛/刘惠琴。海涛和惠琴是夫妻,算一户的。
这三位全是史学大师,精通英语。读他们翻译的东西,特别是非虚构的文字,你会觉得脚底下有根,连屁股底下坐着的椅子都稳沉。
治史的人,都很冷峻。用咱们故乡水城的大作家、大教育家杨振声教授的话说,“历史家用的是记忆力,小说家用的是想象力。历史家取的是科学态度,要忠实于客观;小说家取的是艺术态度,要忠实于主观。”(《玉君》自序)。史学家大胆假设,但更注重小心求证,不要形象思维,不要浪漫的“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们只尊重一件事:史实。所以你看他们的译文,一来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二来他对原作者所叙述的事件的大背景,了然于心。
郭大松教授翻译的《狄考文传》《狄考文夫人传》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狄考文夫妇在咱们故乡和咱祖先做邻舍生活了几十年呢,一定要看看。
刚刚出版的《清王朝之乱》是郭大松教授的新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作部头有点儿大,45万字,但非常好看。全书分上下两卷,各19章。每章的标题被匠心独具地译成了七言,像诗句,又高度浓缩概括,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原文作者是著名的汉学家明恩溥(ArthurH.Smith,-)。明恩溥在中国山东、北京等地居住达50多年,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研究中国人与社会,著有《中国人的气质》。当年鲁迅先生读过此书,并向国人隆重推荐这本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奇书。
咱蓬莱已经不再是蓬莱县了,现在叫烟台市蓬莱区。问题来了,您对于烟台真的了解么?了解多少?去过烟台博物馆么?上过烟台山么?毓璜顶的历史知道多少?知道烟台开埠的历史么?
实话实说,我对烟台的了解就非常不够。
每次回老家,不管是下了船、下了火车还是下了飞机,赶紧买张票或租上车赶回蓬莱老家。等要离开老家时,又是打了出租车直奔火车站或机场,根本就不进入烟台市区。这样一来,连烟台市区的主要街道都不认识。
这样吧,等疫情彻底过去后,一定安排个时间,先别花钱遭罪去南方旅游啦,去趟烟台。住上一个礼拜,好好看看烟台。
走以前,先做做攻略,特别要读读刘惠琴/陈海涛夫妇合著的介绍烟台历史文化的书籍,像《烟台往事》《近代化进程中的微澜》都是上选。这样一来既是深度游,又有历史文化游。如果赶上了他俩正好有个讲座,那可一定是收获满满。
怎么样,把故乡找出来,开读吧?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给汪曾祺上作文课时,教他怎样写文章,“总要贴着人物写”。
咱们这儿更得味,贴着故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