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海怪瑰植,隋唐五代海洋小说中的奇思妙
2023/5/25 来源:不详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xinlizhiliao/6951.html
随着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以及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外交和经贸往来愈加频繁,海上交通也随之兴起。在此影响之下,涌现出一批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其中便包括小说。这一时期的志怪、传奇及轶事小说中书写海洋的内容明显增多,围绕该领域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海洋文化概念界定
一、概念来源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人们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陆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和探索海洋的冒险精神。早在史前时期,先民便对海洋产生了向往,并且积极出海探索海外世界。
后来,随着海洋活动不断增多,先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海洋观念,海洋文化随之孕育而生。史料中记载了大量先民出海航行的事件,文学作品中也留下了许多书写海洋的内容。
无论是借海洋抒发情感的诗文,还是以海洋为背景展开情节的小说,都深刻展现出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北自渤海,南至南海,几千公里的海岸线和沿海岛屿都留下了先民生产活动的痕迹,不同海域还形成各自独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沿海的遗迹和大量出土的文物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学”的概念都是受到西方学术影响而形成的,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此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界定。
关于“海洋文化”,曲金良曾在《海洋文化概论》中指出海洋文化是与大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脱胎于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带有强烈的商业属性。关于“海洋文学”,则是受到海洋文化影响而出现的文学概念,可以看作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海洋小说与国外海洋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本身就与西方传入我国的现代小说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严格来说,中国本土并未形成“海洋小说”这种类型,只能说存在大量书写海洋的内容,和西方的海洋小说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以《鲁滨逊漂流记》《神秘岛》《老人与海》《海龟岛》《舵手》《白鲸》《金银岛》《海底两万里》等为代表的西方海洋小说,海洋书写占据着主体地位。
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于海洋世界,主人公主要活动经历也是围绕海洋展开,这类小说有着明显的海洋纪实性。
在中国古代,即使像《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这类小说,海洋书写也只占据较少的内容,作者主要是出于对海洋的好奇心理,通过创作来展现海洋的趣味以及神秘色彩。
此外,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没有经历过航海活动的文人,他们笔下海洋世界或是源于海洋幻想,或是道听途说,亦或是借鉴笔记、史书等文献材料。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文人在书写海洋的时候,往往淡化海洋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属性。
受此影响,文学作品中再现真实的海洋活动并不被作者青睐,他们更愿意用文字书写来表现海洋的神秘,即使涉及纪实性的内容,也会添加更多虚幻想象的内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海洋大多是作为小说中的一种元素。
而西方海洋小说的作者,他们之中有些甚至有过航海经历,创作的时候会根植于现实,即使没有直接参与过海洋活动,也多是取材于有航海经验的人。这也使得西方的海洋小说对海洋活动的描写大多是更为细致的,记述主人公的海上经历则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再加上大航海时代整个时代背景的推动,海洋文学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典型。
隋唐五代小说中的海洋景观和物产
一、海外仙岛
在隋唐五代小说中,经常出现书写海上自然风光的内容,如海浪、海潮、海市蜃楼等,这些只有海上才可以观赏到的自然现象成为文人青睐的书写对象,并且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营造出一种奇幻神秘的氛围。
除此以外,海上的仙山、岛屿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不同历史时期的仙山、岛屿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人很早便将海洋想象与神仙信仰传说相结合。
仙山“东桑”“方丈”“蓬莱”成为先民不断追寻的目标,其中又以蓬莱最具代表。蓬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仙山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先民对于海上世界的幻想,于是海外有仙人,出海可以寻求长生不老的观念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海外仙山的世界观在文人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受此影响,这一时期的海洋书写中开始出现了主人公意外漂泊到蓬莱仙岛遇到世外仙境的情节。在隋唐五代小说中,有大量海外遇仙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一般都会描写仙岛,自然也不乏对蓬莱等海上仙山的想象,因为有海洋的阻隔,作者往往会记述到达仙。
另外,这一时期文人对于海外仙山的书写不再局限于东海、渤海,目光视野开始投向南海,这离不开人们东南沿海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东海的蓬莱山相比,南海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仙山──罗浮山,它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
关于罗浮山的由来,《南越志》中有一段记载交代了罗浮山本来只有罗山,后来与海上仙浮合二为一,称之为罗浮山。罗浮山上有岭有峰,还有瀑布泉水。到了隋唐五代小说中,关于罗浮山的传闻也逐渐丰富起来。
《续玄怪录·李绅》中记载了一位老人,自称自己处在北海已久,于是将要前往南海去罗浮山会见群仙。《杜阳篇·轩辕先生》中则是记述了年过数百,但容貌不老的罗浮先生。
在隋唐五代小说中,位于南海的罗浮山虽不能与东海的蓬莱山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势态,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不过随着东南沿海经贸的繁荣,港口的不断开发,关于南海的仙山、岛屿的书写愈加丰富,并且形成了与东海截然不同的仙境体系,南海仙山、岛屿的故事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
二、海洋植物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人们海洋活动的增多,海外航行所见的各地特色物产以及所见所闻的记录也逐渐增多。这样的变化自然影响了小说中关于海洋植物和珍宝内容的书写,有关这类内容的描写也更加详实,不仅有展现丰富想象力,同时也有很明显的纪实性。关于海外仙岛上珍奇的植物花草书写,主要记述其地理位置、功能效用和形态外貌。
《海石榴花》中记录了海石榴这种植物,其中有一段内容提到“花中带海者,悉从海东来”。这体现了当时一种观点,花中凡是花名带“海”字的,都是从海滨由东传过来的,反映当时人们有意将沿海的植物进行单独的分类,这是建立在人们对于海洋认识深入的基础之上。除了沿海植物,小说中也会书写生长在海外岛屿的植物。
《洽闻记》中记述日济国西南海中有座三岛屿,彼此相距数十里。岛上出黄漆,长得类似夏漆树。六月的时候从树腹中取汁液,用来给器物上漆。涂上后好似黄金,光彩夺目。这段对于海外岛屿上对其形态、功能等描写可以说十分细致。
沿海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奇特的植物,对于其记载十分详实,或外观奇特,或具有特异功能,一面反映了先民对外界的求知心理,同时也彰显了海洋的独特之处。有关植物传说相对较少,有的是关于植物来历的记载,有的是关于植物神奇功能传说的记载,突出介绍这些仙草的奇特功能,尤其是食之长生不老。
三、海洋生物
整体来说,文人在对海上生物进行刻画的时候,往往会突出其体型的庞大,这是继承前代海上大物书写的传统,在对其形貌进行书写的时候往往会展开细致的描写,但这样的大物在隋唐五代小说中很少有攻击人类的行为,即使遇到海怪袭击人类也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其次,海洋生物具有幻化、复活等能力。有些充满奇思异想的故事记述鱼可以幻化为鱼妇,蛇也可以幻化为鱼的神奇情节。这一海洋生物幻化的内容在隋唐五代小说中也有所保留。《海人鱼》中记录了东海之上,“大着五六尺,状如人”的人鱼。
再比如《异物志·懒妇鱼》一则讲述具有幻化能力的鱼。在隋唐五代小说中,关于海洋生物的行为活动的书写也明显增多,其中就有记述它们复活能力的内容。比如《感应经·鼍鱼》中记述的南海鼍鱼,在与人类的互动交往中,它们会攻击人类,即使人类对它们进行捕杀,它们也有可以复活的神奇能力。
隋唐五代小说中的涉海群体
一、涉海先民
隋唐五代小说中的涉海先民形象有所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便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海洋群体规模较前代明显壮大,并且涉及多种职业类型,其中包括渔民、官员、商人、僧人、道士等,小说会讲述他们出海的原因,并且对他们的航海活动进行较为细致的陈述,展现了主人公海上的奇幻冒险经历。
首先,沿海居民形象往往区别于内陆居民的形象,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其中渔民形象是沿海居民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涉海群体,小说会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真实再现他们生产生活的细节,同时也会讲述渔民生产生活和奇闻轶事。
其次,这一时期的海洋商贸活动的发展让商人成为涉海先民中的活跃群体。隋唐五代小说中出现了一批极具敏锐的商业眼光,并且勇于冒险的海商形象。这些小说往往讲述商人海上奇遇经历,包括遇风浪、遇怪物、遇海盗及海外得宝故事。
随着与日本、东南亚等国交往的日益增多,官员奉命乘船出使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活动,于是隋唐五代小说中出现了新的海洋群体——官员群体。《唐宪宗皇帝》讲述了内给事张惟则初始新罗后归国航行的奇遇。
《朝野佥载·刘仁轨》讲述唐掌管海运事宜的青州刺史刘仁轨,因为丢失大量的船,而被剥去官职除为民。《玉堂闲话·新罗》中讲述西门思恭出使新罗,意外遇见“身长五六丈”的大人,后来经过一番搏斗,才得以侥幸逃生。后来在归途的路上“舟中水尽粮竭,经月无食,以身上衣服,啮而啖之”,可谓是经历了重重困难。
二、海上神仙
先秦时期,已有大量书写海上神仙的内容。庄子《秋水》篇中描写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山海经》则一步加深了这样的观念,并且传播了海上神仙信仰。
魏晋时期,神仙小说中往往记录神仙巡游四海的事迹,但最精彩的还是海外遇仙故事,这类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意外漂泊到海岛,遇见居住在海上仙山的神仙,逍遥一番后重回尘世,有时得到仙缘经过修行成为神仙。
通过对于仙人的外貌、穿着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出隋唐五代小说中的海上神仙大多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当然,给海神附加人格并不是自这一时期开始,早在汉代就已经为四海之神冠上了人的姓名,并为他们配上了夫人,于是四海之神就开始有从神性向人性转化的趋势。但毫无疑问,隋唐五代涉海小说进一步突出了海神的人性特征。
总之,随着隋唐五代时期海洋贸易的兴起以及与海外国家的往来增多,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与日俱增,小说中会基于客观的显示记录下海外国家的见闻。这也使得这一时期关于海洋景观和物产、海神、远国异民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神秘虚幻色彩逐渐淡化,与客观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