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村事泽商古道东窊古堡泽州县大东沟
2023/5/9 来源:不详今天,每谈及乡村建设乡村保护乡村振兴,人们往往以生活压力为由回避这样的问题,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先人们也是这样回避的话,还会有今天遍布乡野的“珍珠”吗?建设家乡,本就是你我的使命,何谈负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开,无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出走。人,没了,谁来建设?中国文化,根在乡村。乡村振兴,一个在钱,一个在人,两者缺哪一个也振兴不起来。
在泽州西部,有一个有着“山(圪)顶泊池、屋底儿厕所、供桌底儿井、楼板地火儿”等人文自然美景这么个小村,您来猜,会是哪里?若说出名字来,相信很多往来晋城和长河的人们都会“惊叫”一声,因为每每往来陵沁线东沟段的时候,每遇堵车都曾经过她都曾目睹过她的芳容。说到这,或许您已经知道了,她,就是大东沟镇西窊村之东窊自然村。
谈及东窊村,我们同属一个村,那就是西窊村(东窊、西窊、东岭头、闫家山、白家庄)。只是八零后的我,有一事不明,那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沿用“西窊(wa)”这样的村名?因着这“窊”字,曾闹出过不少笑话,有外地朋友笑称我为西窊(gua)村人,好不尴尬?!西wa之名,究竟是窊还是洼?窊和洼,一个是“穴下有瓜”,一个是“土边有水水边有土”,哪一个才是应有之意?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西洼”?是西窊,还是西洼?是东窊,还是东洼?共建和谐西窊牌楼、西窊学校、中共泽州县大东沟镇西窊村党总支委员会、泽州县大东沟镇西窊村村民委员会,这些是随处可见的权威性的西窊之名。西洼村党务公开栏、西洼村村务公开栏、东洼隧道,这些也算权威的西(东)洼村名。好乱!规范一下,不是很好么?!
东窊之名,最早见于大明嘉靖元年重修佛殿碑记,“泽州东窊村,古建兴都也。”我相信,在距今年以前的更早时间,便有了“东窊”之名。那时候,封建士大夫们文质彬彬的取名之法,体现着古汉字造字之美。而更多的普通乡民们,是少有机会“知某数识某文”的。然,正因如此,读书也成为一代代寒门奋斗改变命运的途径。由“窊”到“洼”,猜想是在简化地名的时候,一则扫盲,二则简便。简化之间,丢掉了汉字之美,丢掉了文化的意味,丢掉了历史的传承。
“上了西洼坡,进了手艺窝。”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当地民谚,也是手工艺窝大东沟所在长河流域的真实写照。有一个猜想,若“上了西洼坡,进了手艺窝”形成于民国年间的话,那么这里的“西洼坡”便是今日陵沁线上的西洼坡;若形成于清末以前的话,那么这里的“西洼坡”指的便是今日东洼阁外的“西洼坡”,不然不会在长河东岸贺坡村留下“东西两洼不如贺坡一洼”的民谚。长河东边的贺坡村,土地肥美多地主老财,赵氏十八院(明暗院)修建的十分讲究,在长河一带也是名声响亮,东西两洼能与贺坡比肩,一则说明这里的古建精美,二则反衬出贺坡的富庶。
古时,道路多沿村落而过,是为繁荣一方而建的。今则偏离甚至远离村落,随山随形多为方便物质交流缩小运输时间。道路改道,改变的不仅是东西窊的交通区位,更多的是带给两地的兴盛交替。曾经的古道,将两村紧密相连,既途径西窊又途径东窊,也给两村带来繁忙。今日的陵沁线,将昔日的通城古道南移偏离了像指路灯塔的伊侯山,也使得昔日繁忙的东窊古道日渐萧条,那时往来的人们对有着十七个窗户的东窊东阁印象深刻,被今日西窊村“迎南熏”南阁外的陵沁线而取代。晋煤成庄矿铁路专线上世纪九十年代开通后,泽州盆地穿越东洼隧道分分钟便到了长河建兴。隧道外的掩村管护站,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深邃那头的一列列机车,源源不断地将采自成庄矿的乌金运往各地,给长河留下了支离破碎的山河,直接导致今日长河以西山村因煤矿采空而纷纷搬离故土,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归乡的人们,家乡到了,不多远就到家了。
晋煤成庄矿铁路专线,说来也有一段趣事。曾经第一次筹划修建的时候,线路并不是在今天这个位置。勘探队最初的选择是经东西掩村伊侯山泽商故里贾泉到关家山的,后来不知何因改线到这里,估计是随着晋城一钢的不景气,加之成庄矿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的缘故吧。东窊隧道,是难度最大的一段,被技术克服后,直接通向了周督堂故里庾能村,隧洞好长,在庾能那边又是跨王河修建大桥。曾经计划沿着当年的沁泽古道,后来则沿着二十世纪的陵沁线。
东窊村,先有佛堂庙,后有东窊村。盖是唐朝贞观元年设置泽州以来,先在北岭高地上建有佛堂,后随着人员往来和人口迁移等原因沿着南头古洞和骡门街发展而来,于大明崇祯年间修筑城垣,以备不虞。今天,形成了既有传统北方四合院又兼有沁河古堡建筑特色的古建民居,保存依旧完好的院落也较多。
村东的山顶泊池,使得这里富有灵气,一则聚财,二则增辉。村东北高大壮观的崇福院守护着一方水土,老街古院墙的墙上关帝,是我见过最小的关帝庙了,可见,信仰不在乎是气象非凡的庙宇,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在路口的墙上关帝,猜想着有镇煞气和提醒往来客商时刻保持敬畏的意思吧。
东阁为三层建筑,一层为阁洞兼通道和排水口,阁洞正对着村上的底下管道,主要为排水。二层为四奶奶,是东窊四景之“楼板地火”的所在。三层为文章老爷,应是文昌帝君,是人们祈保考取功名的祭拜神。
这里有一整架山脉被开垦为梯田,这样的情况还在别的地方上演着,那时开荒垫地只为了一口饭吃,今日机器轰鸣是为了什么,不敢苟同也是为了一口饭吃。山区,应该有山区的特色,绿色才是其本真的色彩,植树造林才是山区的出路,生态文明该是青山常在,与大自然争利势必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东窊村,是出晋城第一村,也是东沟东门第一村,其布局越看越像人的左手掌,南头古洞等五条街道就是那五指。
青石墁就的南门胡同,处于东洼古堡的上佳位置,藏风聚气冬暖夏凉,遇乱时,紧靠南岭又便于逃跑藏匿。依山就势而建的房屋,特别是那些建立在磐石上的屋子,与自然完美结合,裸露的山岩看上去依然是那么赏心悦目,只是多了历史的沧桑和杂草丛生的荒凉,少了人烟少了人气也没了生气。
据其碑文,多记载宋姓社首和捐资善士,盖因宋姓建庄于此。后魏姓迁来,明清几百年来,魏姓也渐渐做大,成为社首,不知何时同时修建“东宫”“西宫”。但几百年来,宋姓始终是第一大姓,也始终是东窊村的人才宝库,在清代还出过“昭武都尉”这样的四品大员,并荣泽祖上三代。这样的功名,在当地是不多见。马房院和酒馆院,是这里古时主人生活精致生活的遗留,那个“昭武都尉”是谁,会建有马房和酒馆,专门招待前来议事的文武官员。
明清之际的村落,除了最原始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防卫性的,主要是防范各地流民的骚扰。东洼村也有这样的考究,不再是单纯的讲究风水上的藏风聚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兼有防卫功能的村落布局。三面环山东面临沟,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显然就是构建古堡的地利,在可以想见的当口都有堡门、房屋等,南建“守望”南门与房屋墙体自成一体,东有三层东阁一面墙上一十七个窗户既可观景瞭望又便乡丁保卫其南与阁底院寨墙相连其北与老沟底院寨墙相连,仅有骡门街大路通天,却又有东宫家丁防守,北侧的制高点崇福院,山顶泊池像放牛娃王二小那样远远地观察着远处的风吹草动。考其碑文,约略窥知东窊古堡由社首宋奉秋和侄儿宋永宁首倡兴建于大明崇祯年间(十四年),“一以固神址,再以备不虞”。崇祯年间,流寇四起,一路打官府扰乡民,相对富裕祥和的太行山区成了其频繁骚扰的“盘中餐”。故而,纷纷修筑城垣以备不虞。
冷兵器时代,建寨以自保。马上打天下,非马帮不可。东阁东宫互成犄角,相互策应,即便进入阁门,也被里面的形势吓一跳,真正的民宅离东阁还有很远,又在山坡之上,虽有一片空地,正如瓮城,有进无回。再退一步讲,贼人爬爬山坡也将筋疲力尽,在陌生的巷道中,也只有束手被俘之功。再退一步讲,即便失守,人们也早已逃走了,顺着南头古洞出南门而去。这里究竟发生过多少故事,不得而知。只是依然断壁残垣的东宫,在七十多年前鬼子占领晋城期间,曾在这里烧伤抢掠,将东宫一处民宅烧毁,至今仍有烧毁痕迹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层层抬升的山势,层层而立的房屋,这里的房屋呈现出梯田之美。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梯次感分明。东宫和西宫,又一处乡间繁荣之见证。路口之处的望天犼,镇住的是煞气,还是人们内心中潜藏的那份敬畏?
老院(厅房院),骡门古洞西宫上南,供桌底井。井、河等水源,向来为择地安庄时的首选,水乃生命之源,故而水井多为村庄之公共所需,不知何因这里的水井却是在家中的供桌底下,是以备不虞?是饮水思源?是招财聚财?这些猜想不知是否合主人的胸臆。这里的石雕,算是一绝,既有精美的石刻雕花压窗石,又富有雕刻技艺的石柱础和石墩,那匠人的工艺绝对对得起主人,也对得起匠人的时代,更是今人艳羡不已崇拜的慢生活。品质生活,不是今天,而在古老的乡村。
西院,水井,石碾。废弃的老宅子,废弃的古井,废弃的粗制石柱础,带走了带不回去的那段辉煌历史。而那,貌似能够使用的石碾,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在那里消磨时光,打磨精致的生活。原来热闹的情形,再也回不去了。村子是越来越大了,人心也越来越散了。再聚,谈何容易!
村之南,有岭曰“南岭”。一条大道从南岭逶迤而来,这“守望”南门处形成了“南头古洞”,向内“守望”乡村,向外“凝瑞”风光。阳书“守望”阴刻“凝瑞”。南岭上的风脉,有护着古老东洼村世代祥和。
八角楼院,拾阶而上的深深庭院外空旷的地方,主人不是用来种田种菜,而是开辟为休闲的园林庭院,就地取材的石块搭建的八角楼,在三百六十五天中的任何一天,信步至此,浮躁的心顿时会豁达开来。好一处,休闲养性之所在!圪深院沟底院中又留有多少的故事,随着风远去,无能追记!
里头院当中院外头院,世承天宠,诰授昭武都尉宋友蘭赠授昭武都尉宋城赠授昭武都尉宋元寿。昭武都尉,清代武散官名,有官名无职事的一种官称,属九品十八级官员等级中的正四品。诰授,针对着官员本身;而诰赠,则是对其已去世的父母、祖父母等追赠的。这里出过四品武官,也是文治武功的抱负在这里的见证。其中的心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荒漠中,那口口相传的美谈,也许是那时那人的那情那景。人们说,遇有大事的时候,官员纷纷踏马而来,齐聚一堂畅疏胸臆,宝马的嘶鸣声,酒馆的酒令声,在这里交汇唱响。
民国18年晋城县第四区东窊村初级小学校,时任县长汤文焕亲自命名。可见,汤县长也是一位重教育的县长,民国,也是一个重教育的年代。
兢烈居。初看不解其意,一座临崖的房子的门楣为什么是这三个字,门里门外的照壁装点着也阻挡着凌空而来的煞气,门外的老槐,不知何年成为这里新的地标。这三个字的名堂竟然出自《诗经.武》篇章,“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又见《周颂》曰:“执兢武王,无兢维烈。”主人志向誓比武王,在这里创业维坚。
粉坊院和老院相连,在老院的西侧,听名字就知道在农耕时代这里是做粉条的,做手工粉条,当然离不开水,这院中有一口老井就是源源不断的水源。
位于泽州西部伊山白水腹地的东洼古堡,是泽商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沁泽古道上,曾经辉煌的东窊村,留下的斑斑车迹依然可见,青石墁就的老街历久弥坚,穿越时空焕发光芒。当年的泽商车马队经罗门里驰向泽州城外更远的地方,斑斑车马印穿越时空将时间凝固,留下了赶路商帮客旅的歇马的马房和旅途疲惫的驿所酒馆。
看着今日破败的荒村,难以想象其昔时的繁忙。散落在院中的遗迹,随同几百年的老宅子,一起诉说着曾有的热闹。走出老宅的子民,在自以为独立的新院中,再一次延续了老村的荒凉,因为人们走出乡村搬进楼房,这里显然不是人们的最爱。一次次从那里走过,一次次难掩心中悲切的心情,昔日你我的故土,何时能够再次热闹?
几则故事
一东窊南岭上的风水对着西湖,人们说这样的穿心箭对村相当不好,不平和,于是将南岭古松一颗颗砍砍砍砍没了,再后来不得已才修了个影壁。
二东山后的脱靴岭,据说是一个不知名的官员曾在这里脱过鞋休息过,有一个像靴子大小的石头印。
三东洼祈雨在狮山。天旱了,村上老婆(妇女)头戴柳条帽前往十八头窝儿狮山祈雨,那里原来有小老爷像,石头垒的,烧香磕头以后,有一次在那儿祈雨,刚献完便有大雨而至,几天几夜,大地解渴。沿路有两盘井,挖矸挖断水源,原来常年有水。挖矸挖煤挖资源,这样的行为一再上演着,概是利益诱人,让人铤而走险丢掉道德。
四宋氏老财主放羊的时候要到别处,有一只憨羊跳上去,主家一鞭打下来,到了沁河扑通扑通都跳河了。
五东洼庙的看庙人是个能人,会看病。我的姥姥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到这里看病。庙门外的石头狮子没有头,说是狮子成精害口干,到了黑来,去泊池河水,河水厉害,将常年不干的山圪顶泊池的水喝干了,后来人们发现狮子口中湿湿的,遂将狮子头砍掉,从此成为没有有的守庙狮子。原来在庙里还有一匹白马画像,说是村上黑夜有匹白马夜晚到泊池河水,主人半夜跟着到了庙门便不见了白马。
六东洼东阁,往来于古道上的河南人都知道有17个窗户。
附:东窊村碑石记
据大明嘉靖元年(年)重修佛殿碑记:泽州东窊村,古建兴都也。村之东北,旧有佛殿三楹,不知创自何代、始自何人,全无碑文可考。
大明嘉靖十九年(年)重修行廊山门碑记:东窊村北,有崇福院者,实为一乡祈保之所。
据大明崇祯十一年(年)马村等里东窊社修庙序:泽郡之西有东窊村,由来尚矣。乡之西北,晢建三教菩萨隆尊殿。……暨应缘南渠宋奉秋,呼侄永宁号少山创修焉……甫及三载,告厥成功。又思修筑城垣,一以固神址,再以备不虞,……东窊古堡修建于崇祯十四年,由社首宋奉秋和侄儿宋永宁首倡,始见魏姓魏时利施银。
大清乾隆六年(年)修建佛殿脊兽碑记:从来村之有庙,固为祈报而设,亦所以表识一乡之胜。……宋昌义、宋玉,谨率同社,各输资财,造建琉璃脊兽一设。……东谷回春,无异蓬莱仙岛;西林返照,俨然海市蜃楼。又见魏国彦、魏国俊、魏象观等魏姓施银。
大清乾隆六年(年)新建南阁脊兽碑记:盖闻聪明正直,神之德也。而明直之中最慈祥者,莫如观音。世称其德曰救苦,有以焉。大庙南阁,实为圣母宝筏所栖,……再见魏国俊、魏国才、魏国贤等魏姓施银。
据大清道光年间重修社庙会中捐资碑记:吾村旧有大庙,亦春祈秋报之常也。……退斋王公与其弟守一,……起于道光九年,完于本年二月间,……功借他山,一乡人举觞相贺;卬须我友,诸君子彼岸咸登。……南庄李九瑞、李九贵、李九镒,焦河复盛号、隆兴号。西洼李姓或来自南庄。泽商字号在行商所经之地捐资捐银,一则说明所经之地即是泽商古道,再则将泽商美名传扬。复盛号隆兴号的出现,说明这里在道光年间就是泽商古道。
大清光绪十一年(年)重修高媒神殿暨志时事碑记:……吾村之崇福院者……至道光年间,此庙之后复建大庙一院,奈工未告成,中道而止。……加之光绪二三年饥馑频仍,灾侵迭遇,斗米二金,斤面百钱。良田华屋售买无人,草根树皮剥食殆尽。鸡犬无声,饿殍盈陌。虽蒙赈济,不救饥寒;虽有富豪,难保生业。父食其子,兄残其弟。诚千古未见之灾,万代不遭之害也。……督理维首邑增生宋伦撰文邑增生王佩铭书丹
民国十三年创修阁楼马舍碑记:吾社向来公舍虽多,而不合看山居住之地。且马舍虽有,而距庙亦甚远也。……今幸年逢大有,民用丰厚,……创修阁楼,圈门于庙前之左;并筑马舍,界墙于其右。……社首魏振发撰文本校教员赵光宗书丹……崇福院僧觉善(出住长邑尧庙山)本庙住持僧昌在兴安
民国十七年六月(年)护河公约:从来村之有河,固为栽培树株、饮牧牲畜所设。而河内掘井,尤为人生所不可离也。吾之村南,素有桥沟河流一道,内掘井口三眼,实为吾村人民取水之所;而河流之地,亦为吾村栽培树株以及牧放牲畜之地也。……河道上起东沟河,下至南掩村地界,均属吾社培育树株公共之地也……
民国十八年(年)王李氏输金办义学碑记:……阎总司令云:教育乃人群之生命,不可不知。……立义学会……适村中王李氏暨子王添续,偶发慈善,愿输入义学纳基本一百八十千正,共谋之利,通助学费,……
特别感谢
东洼村李青松大哥陪同走访
附图:年6月走访时所拍
楼底儿厕所
墙上关帝(庙小老爷大)
伊侯山│伊尹│尧舜禹汤│梦回大商伊侯山
做一个有乡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