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11月,11682名明军士兵放下

2023/10/12 来源:不详

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202/6039424.html

长山之战打完了,大凌河守军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落日的余晖洒在城内士兵们那被磨得发亮的铁盔上,铁盔眉庇下的脸庞尽是迷茫、绝望、愧疚、不甘以及疲惫。祖大寿已经无路可走,城内尽是残骼!

城内明军岌岌可危。

实际上,早在长山之战前,大凌河堡城之内的军民已经处于极其困难的状态之中,长山之战前四天,后金审问大凌河城内的俘虏“(九月)二十日,擒大凌河城人乃讯之,言城中粮仓半堆,以流斛计之,约有百石,原马七千,倒毙殆台,尚余二百,其堪乘者,约七十匹。夫役死者半,其存者不过以马肉为食耳!烧柴已绝,马鞍亦皆烧尽等语”

明军将士们。

长山之战后“有张翼辅者,自大凌河城逃来,讯之,言欲於二十五日、二十六日突围,先杀工役而食,今已杀各营人食之。士卒断粮,惟大臣众官,各余米一、二升等语”此时城内之兵已经完全断粮,士卒相互残杀吞食。

长山之战已经决定了大凌河守军的命运。

后金军八月初七正式包围大凌河城,到九月末,明军完全断粮,城内的粮草坚持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十月二十八日,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润、祖泽洪、祖可法、曹恭诚、韩大勋、孙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邓长春及刘毓英、窦承武,参将、游击吴良辅、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弘先、祖克勇及祖邦武、施大勇、夏德胜、李一忠、刘良臣及张可范、萧永祚、韩栋领兵马人投降,杀死不肯投降的何可纲,并于11月初剃发,随着后金大军返回沈阳,这里是八旗值月档的数字,而且按照八旗值月档的说法,大凌河之战,明军几乎损失了山海关外的全部骑兵,共计人,或战死,或饿死,或被俘,或投降,祖大寿本人在开城投降之后欺骗皇太极,自己愿意回锦州做内应,结果此人刚刚回到锦州就变了脸,开始准备防御,狠狠地涮了皇太极一把,当然了,他的一万多名部下是永远没法回到明朝一方了。

此后,他们将作为清军南征北战。

这些投降将领在日后的明清鏖战中还有露脸的机会,比如张存仁,日后顺治朝的闽浙总督;孙定辽(这名...)日后的顺治朝湖广提督,年,降清明将王光恩反正,孙定辽在与之作战中被击杀;祖泽润,祖大寿子,在清被授予兵部右参政之职位,年死于磨盘山之战。《清史稿》曰:祖泽润卒于湖南军中。而顺治十七年初“以辅国公干图扎喀纳、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骸骨至自云南军中遣礼部官致奠”很明显三人一同死于磨盘山之战。

明军骑兵。

祖大寿入大凌河时,领兵1.7万人,张春等人引兵1.5万人来救,最后有人阵亡,也就是说,此战明军大约损失人左右,后金损失不详,但其所付出的伤亡绝对不轻。

但无论如何,大凌河战役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首先,第一责任人毫无疑问就是吴襄此人领数千骑兵随张春,宋伟等人救援大凌河,结果刚开战就领兵逃去,导致车营以及步兵多人被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试想一下,如果吴襄的数千骑兵能够在后金军冲击车营正面时,包抄后金军,不断的袭扰后金军的楯车以及火器部队,此战也不是没有获胜的可能,然而吴襄带兵却逃走了,骑兵转进如风,车营步兵抗线挨打,最终全军覆没,宋伟仅仅带着30几个人逃走。

大明太仆寺卿张春绝对是个悲剧。

而张春被俘,在沈阳被拘押十年,始终拒绝剃发,力图促成明清之间的和议,松锦大战爆发之后,知道和议无望,最终绝食而死。明廷七拐八绕,到处调兵,才拼出来不到两万人,甚至开始准备调登州蓬莱的军队,结果又搞出一个反叛的孔有德,带着大炮渡海投降后金。

明军。

然后就是粮食问题,大凌河内的粮草肯定是不够的,不到两个月基本吃光,祖大寿又靠着人和马肉顽抗了一个多月,这才被迫投降。那为什么大凌河城里的粮食不够呢?其实明朝在修筑大凌河城的问题,扯皮扯了很久,孙承宗、邱禾嘉、祖大寿等人之间意见不统一,本以为大凌河堡城将迅速完工,并未备下多少粮草,结果后金大军突然来袭,祖大寿苦守四个月,全城死亡过半,修城的民夫几乎无一生还,名精锐明军被迫投降,成为后金攻打明朝的劲旅,在辽东的明朝军事力量又一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明朝的军事力量再次遭到沉重打击。

虽然祖大寿搞了假投降,并且把自己的一万多名部下送给了后金,虽然日后祖大寿的亲戚们在关内战场上为满清挥刀拼杀,但我依然认为祖大寿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只不过在一个相对恶劣的环境之中,善于变化的人总是能够活下来,辽东战事自年开始到年,已经打了十几年,多少人跨上战马一去不复返,祖大寿作为一个战场上的老油子,在有一丝生机之时,那就绝对要死死抓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