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圣湖不观海,落地三千望蓬莱走进中

2022/9/19 来源:不详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北接夏河县,东邻卓尼县,西南与玛曲县接壤,西连青海省河南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县域共辖5镇2乡2场(玛艾镇、郎木寺镇、尕海镇、西仓镇、双岔镇、拉仁关乡、阿拉乡,双岔林场、李恰如种蓄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约万亩;林地25.7万亩;耕地面积4.44万亩,总人口3.68万。

碌曲县地形复杂,自西向东大幅度倾斜,境内峰峦叠嶂,河谷相间,山川错交。海拔高度在-米之间,东部阿拉乡河谷吾乎扎滩为最低海拔高程点,西南部西倾山主峰额日宰为最高海拔高程点,东西相对高差米。综观碌曲地貌特征,主要有高原山地地貌和高山峡谷地貌。境内分布有白龙江、洮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和尕海湖、李恰如天池等湖泊。洮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境内流程长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2立方米/秒。县境内的尕海湖为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面积多公顷,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湿地。

碌曲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世外天堂,人间香巴拉。国家AAAA级景区三个:有被誉为“东方小瑞士”和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人间仙境——则岔石林、高原生态旅游第一藏寨——尕秀,除此以外,还有被誉为高原明珠、候鸟天堂的尕海湖。有“甘南藏医药”国家级和“碌曲藏文书法”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每年香浪节期间的锅庄舞展演、晒佛节、插箭节、“南木特”藏戏等藏传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常年吸引着国内外的各方宾朋考察旅游。碌曲县先后被授予“中国锅庄之乡”、“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非遗资源

碌曲近年来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搜集整理资料并申报。现将我县“甘南藏医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传承人共有1名,省级传承人有8名。被列入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民间故事、藏鹰笛演奏技艺、兰杂字体书法、石壁浮雕、兰杂体书法技艺、藏族扎宁(弹唱)、乌尔多(碌曲抛尕)、马叉子制作技艺、碌曲藏袍制作技艺、碌曲藏族民间谚语、手工藏药、藏医外疗治法、碌曲帐篷制作、藏族拉伊(山歌)、锅庄舞、碌曲唐卡制作技艺等项目32项,州级传承人42名。

国家级项目:甘南藏药甘南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藏族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甘南藏医药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医药学专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充分体现出民族与地方特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的特征。敦煌吐蕃医学文献是公元九世纪前出现的西藏最早医药文献,该文献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治疗方法,充分反映了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内的整个安多地区古代藏医医疗活动的情况。甘南藏医药文化以甘南藏医药知识体系为核心,又与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文化门类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藏族人民的疾病观、社会观、自然观、生命观。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域辽阔,平均海拔在米以上,自然环境多样复杂,甘南藏医药制药的原材料60%均产于境内,如植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日照时间长,药物活性成分高,藏药经过适时采集,妥善干燥,区分新旧,加工去毒,求性柔和,配伍恰当加之特殊的炮制工艺而制成,因此,疗效格外显著。

甘南藏医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其治疗方法也较独特,主要有内服法(有十种)和外治法两类,外治法包括柔治(有熏疗、药浴、涂擦三种)、糙治(有剖部放血、火灸、棒刺三种)和峻治(有剪割、截断、牵拉、清除四种);从史书记载和现有器械图谱看,曾达到进行开颅手术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危险性较大,大部分技术已经失传,现仅存放血疗法,火炙疗法、缚敷疗法、药浴疗法、涂抹疗法等五种。

南木特藏戏碌曲双岔乡二地村“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18世纪始发源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甘南州桑曲流域的拉卜楞,“南木特”系藏语语音翻译,是传记、故事之意。顾名思义,“南木特”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素材,具有生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构成了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有完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已经超脱了原始哑剧神舞的表现形式,向有一定程式,向有一定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形式迈进了一大步。

双岔乡二地村“南木特”藏戏团是由双岔乡旺藏寺院依拉久美大师参照西藏民间藏剧,借鉴拉卜楞藏戏,再挖掘双岔本地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亲手组织创建的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其宗旨是“传播和繁荣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神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

该团体成立于年,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在35年的发展进程中,从未间断这一民间艺术的演出活动,每年农历四月连续演出,演出的主要优秀剧目有《松赞干布》、《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等,有现存完整的手抄剧本5本(3个红皮本和2个绿皮本),民间艺人48人(其中女演员12名),鼓、锣、笛、海螺等多种乐器和道具余件,演出服饰套,至今保护完好。碌曲双岔二地村“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厚实的文化底蕴,深邃的历史内容,健康的文明风尚,新颖的演出风格著称于世。演出的剧目集现实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不愧为藏民族历史艺术文化长河中灿烂秀丽的一朵奇葩。该戏团成立至今已成功演出场之多,受到了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碌曲县双岔乡二地村的“南木特”藏戏,年在双岔乡旺藏寺寺主依拉久美活佛的亲自编导和精心组织安排下开始走上民间艺术舞台,而后不断传承发展下来。依拉久美活佛从小聪慧,热爱藏族传统文化,特别是藏族民间文艺。他利用寺院寺主的特殊身份,多方搜集资料,广泛挖掘民间历史文化,认真钻研藏民族的民俗文化,在藏戏创作之时,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宗教上层人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政策的春风沐浴下,依拉久美活佛抓住这一振兴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参照藏民间藏剧,借鉴拉卜楞地方藏戏,在挖掘双岔本地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亲自编写了剧本,并配以鼓、钹、笛子等简单伴奏乐器,形成了碌曲“南木特”藏戏的固定模式。在当时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宗教上层人士的威望和身份,多方筹资2万余元,购买和自制了布景、服饰、面具、道具、和乐器,组织了民间艺术爱好者进行排练,于年4月在双岔乡二地村首次演出了由藏族民间故事改编成的“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首场演出就取得了成功,在整个双岔乡和周边村落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关心和支持。年依拉久美活佛在原有“南木特”藏戏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藏族历史故事改编的表现藏汉民族团结的剧目《松赞干布》,年,再次增添一部以弘扬尽孝积善为主题的剧目《诺桑王子》,从而使“南木特”藏戏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民间音乐:藏鹰笛演奏技艺藏鹰笛,藏语中称为“秀郎”,是藏族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为西藏地区所传而来的。它是用秃鹫(俗称“骨叉”)的翅膀骨制作而成,构造十分简单,选用一根鹰(秃鹫)翅膀骨,将骨打磨好,锯去粗的一头,然后在一个水平线上挖六个发音孔(还有三个、四个、五个孔的)演奏时拿着藏鹰笛竖着吹奏,吹出的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很受藏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这是一种藏族古老的演奏乐器,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长24厘米~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图)。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有一个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个。开按音孔的工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多才多艺的藏族人民,每当鹰笛开完音孔以后,还要在白净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图案纹饰或题字,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为奇特的是,鹰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的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方可取下带在身边。还有一种鹰笛,管身长28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厘米,管身开七个按孔(前六后一),上端正面开一个方形吹口。

演奏时,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两孔。管身竖置并稍微向左或右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气冲击管壁,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兼用平吹和超吹,可达九度。音色高亢明亮,与口哨声维妙维肖。传统的鹰笛都成双成对,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只鹰的一对翅膀骨,做成两支左右相衬,大小和开孔完全一致的一对鹰笛,吹奏起来,音调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对孪生娃娃,颇富民族风采。由于鹰笛所用鹰骨的不同,在音响上也有区别。用鹫鹰骨做的鹰笛,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而粗,音调偏低,音色浓厚;用老鹰骨做的鹰笛,骨质不如鹫鹰骨,骨管较短而细,音调偏高,音色明亮。鹰笛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民间的鹰笛乐队,通常由四人组成,两男子吹鹰笛,两女子用手鼓伴奏,鹰笛多轮番吹奏上下乐句,有时两人也同时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装饰。

由于藏鹰笛只在野外放牧时自娱,故在旋律结构上受藏族野曲的影响,乐句自由,音型起伏较大,指法上多使用装饰性的华彩音,吹出的曲调显得悠长辽阔,清沁活泼。藏鹰笛不仅丰富了藏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藏族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同时藏鹰笛演奏技艺对丰富中国民族音乐和民间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间舞蹈:锅庄舞锅庄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传承下来的,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同时,它还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遗产,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强身健体起到积极作用。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鲜明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疲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锅庄舞蕴含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传统手工艺:藏式帐篷藏式帐篷是藏族人民根据所处地域及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创造出的活动式可供人们居住的场所,是名副其实的属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藏式帐篷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藏式帐篷从已逐步退出原来生产需求,逐步趋于享乐、观赏型发展的趋势,藏式帐篷制作工艺急需传承,藏式帐篷在传承的基础上,急需创新,使具有鲜明藏族特色的藏式帐篷不被社会发展的滚滚混流所淹没,甚至被失传。为了传承和挖掘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它的传承和保护价值显而易见。

1.布料:按藏式帐篷的不同的用途分别采用棉布、涤布、绸布等。近年来,在不断创新和技术革新中,对用作帐篷顶部材料进行防水处理,有效的克服了帐篷漏雨的问题;2.图案创作:以藏族文化中的吉祥八宝、梵文图案等为主,有彩绘或无彩绘等式样。注重帐篷图案分布,图案分布合理协调,美观大方;

3、帐篷结构:不断更新改造帐篷结构比例等,技术上不断追求整体结构合理,达到既不失传统特征又显得帐篷风格突出。4.染料:在保证染料不掉色的情况下,保证其环保性,确保帐篷图案印染永掉色,而且环保。5.杆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帐篷需求日益增长,采用传统木杆,不利于保护森林,大多数采用金属材料,在保证承重的同时对其采取轻便折叠处理,以求快捷、轻便、携带方便等。6.橛子:多木质材料,方便扎进土壤里面。

来源:宣传培训科碌曲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