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就撒手人寰,让李世民深情一生的长孙

2022/8/15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785554.html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深受打击的唐太宗李世民,久久不能走出这份伤痛,

不仅做出令人震惊的事——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还在宫中建起了一座高台层观,以便自己登台远望昭陵,他的亡妻长孙皇后就长眠在那里,

然而魏征这个顽固的“老古董”却非要无视李世民对发妻的深情怀念,

反而在唐太宗指着远方告诉他,那是皇后长眠的昭陵之时,

魏老头却声称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还不忘挖苦皇帝:要是皇上也能时常这样望望太上皇的献陵,那我大概就能看得到了。

太宗无奈,只得拆去了那座高台.......

长孙皇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至死都让李世民这样的风流天子念念不忘,甚至日复一日地完美无瑕着,

就连后世的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赞誉她“名垂百世、媲美周姜",

说起来,长孙皇后是古今少见的一位奇女子,

在她身上,看不见武媚这类女性的权利欲,亦看不见吕后那样心狠手辣的手段,

反而从朝臣到后宫,乃至宫中侍卫婢女,都安稳地活在她的庇护之下........

01幼年丧父,随后被异母兄赶出了家门

隋大业五年(年),一代名将长孙晟因病去世,

父亲尸骨未寒,原配之子长孙安业就立即摆出了一副新任家主的架势,

冷血无情地将继母高氏和她一双年幼的儿女赶出了家门,

这一年小长孙氏年仅8岁,而胞兄长孙无忌也不过15岁的年纪,兄妹俩还没从父亲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就被迫跟着母亲离开了将军府。

幸好,高氏的出身不简单,

她出身于当时北方的名门望族之一的渤海高氏,是北齐宗室大臣清河王高岳的孙女,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女,

在被继子赶出将军府之后,她便带着一双儿女投奔了自己的兄长高士廉,

总算是避免了一场流落街头.......

幼年丧父、寄人篱下,种种惨痛的经历,对于初识人事的小长孙氏来说,已足以令她饱尝人世冷暖,

好在,舅舅高士廉对长孙兄妹关怀备至,多少让失去依靠的长孙小姐有了些许安慰,

就这样,长孙小姐跟随母亲一直生活在舅舅家中过了多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直到她十三岁那年,高士廉为外甥女操持了她的终身大事——嫁给唐国公李渊次子、十五岁的李世民为妻。

说起来,长孙小姐与李世民的姻缘,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

02长孙小姐的身世

长孙姓,是一个鲜卑姓氏,

据说出自北魏皇室,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拓跋珪曾赐予沙莫雄(曾祖的长子)之子拓跋嵩为“长孙姓”,以此肯定其在皇室中的长辈地位,

无论如何,从北魏到北周(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再从北周到隋朝,跨越了三个朝代,长孙家族却一直传承不息,

长孙小姐的高祖父长孙稚是北魏、西魏上党王,曾祖父长孙裕为西魏平原侯,祖父长孙兕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平原县开国侯,

父亲长孙晟是文韬武略样样出色,为隋朝治理突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箭双雕"的成语即出自他的事迹,

伯父长孙炽也非比寻常,聪慧俊美、文武兼备,率军打败吐谷浑,进位隋朝银青光禄大夫......

不难想象,长孙小姐出身于这样一个勋贵之家,她的婚姻也不会平凡。

不过没人想到,缔定长孙小姐姻缘的那颗种子,早在她未来的婆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03长孙小姐与李世民,姻缘的缔定

长孙小姐的未来婆母窦氏(太穆皇后),是北周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窦氏自小就聪慧无比,深得舅舅宇文邕的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了宫中。

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他当然想要战胜北齐高氏一统中原,

然而北周在几场战役中都败给了北齐,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至于北齐,虽然小胜几次,但是在与北周角力时也倍感吃力,

为此,双方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都对准了草原上的突厥势力,又十分默契地想到了通过联姻来拉拢突厥力量,

于是,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宇文氏和高氏又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求婚拉锯战,双方都想娶到突厥可汗当时唯一一个未婚的女儿阿史那。

突厥可汗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面对“热情”的宇文氏和高氏,摇摆不定、迟迟下不了决心,索性将女儿一许两头,让他们自个儿争去,

约莫几年之后,北周宇文家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娶回了阿史那,并尊为周武帝皇后。

宇文邕如此大费周折,自然不是为了儿女情长,人是娶回来了,可他对阿史那皇后冷淡也是不必多说的,

这时,年仅六、七岁的窦氏实在看不下去了,她劝说舅舅: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窦氏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见解,

莫说她的皇帝舅舅、父亲窦毅震惊无比,就连长安城里的另一个人——后来听说此事的长孙炽,也在心里生生“炽热”了一把,以至于多年后对窦氏都念念不忘,

不过,窦氏最终嫁给了李渊,

据说窦毅命人画两只孔雀在屏风间,让求婚的各射两箭,他暗定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将女儿许配给谁,

结果几十名贵胄公子惨遭淘汰,只有未来的唐高祖李渊射中了孔雀的两只眼睛.......

而那些落败的贵公子之中,是否也有长孙炽呢?

已不得而知了,只知道自己没了指望之后,长孙炽开始将希望放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与窦氏的儿女能产生交集,

或许是长孙炽的儿女与窦氏的儿女婚龄不一致,

长孙炽只好将希望再次转移到弟弟长孙晟的儿女身上,

他不失时机地劝导弟弟:窦氏是这样一个明睿的人,她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婚。

这么一来二去,本来还没心思给年幼的女儿找婆家的长孙晟也心动了,就主动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

这桩婚事就落在了年龄相仿的长孙晟幼女长孙氏和窦氏的次子李世民身上。

04长孙氏的闺名是什么?

长孙氏的闺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说她小字“观音婢”,这是个带着浓厚佛家意味的乳名,跟当时佛教兴盛是有很大关系的,

有人说古人好麻烦,有了正名还有取“字”,有人甚至还有“小字”,

其实在古代“名”、“字”、“小字”是有很大区别的,古人不直呼姓名,一般都用“字”来互相称呼,而“小字”则是只有家中长辈才能称呼的,

举个例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若是当时有人直呼“曹操”则被视为无礼之举,所以都用“孟德”来称呼他,倘若有人用“阿瞒”来叫他,那就等同于骂他了.......

所以,长孙氏究竟叫什么从目前史料中也难考了,

不过她的丈夫李世民,既没“字”也没“小字”流传下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联系到隐太子李建成小字“毗沙门”,而毗沙门是佛教的四大天王之一,

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下诏天下要供奉祭祀毗沙门神,晚年又“置毗沙门神及功德在蓬莱殿”,

究竟是不是为了消除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建成在民间的影响,将他的功劳附会到“毗沙门”天王身上混淆视听,也是难说了,

但总归他是有在名字上下功夫的可能,

毕竟李世民的名字“世民”据说是相面书生建议李渊改的,含有“济世安民”的意思,这个名字与他经过一番厮杀得来的皇帝身份,是那么贴切......

05她有个好舅舅——高士廉

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约定下没多久,长孙晟便去世了,好在高士廉得知外甥女与李渊次子的婚约之后,

待长孙氏到了出嫁的年龄后,没有拖延促成了这桩婚事,他对未来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也颇为满意,当然希望自己的宝贝外甥女早日有个好归宿,

这个时候也没人想到,这一对小夫妻未来会有怎样的大成就。

自幼就被自己真正的娘家抛弃,从舅舅家出嫁、“归宁”的目的地也是舅舅家,这对长孙氏来说是人生一场不幸,

更何况长孙安业直到妹妹出嫁,都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悔过之意,根本不在乎她在夫家的颜面,

这意味着,婚后的长孙氏身后根本就没有娘家可以依靠,

更不幸的是,唯一的依靠舅舅高士廉又在她大婚后不久,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到了遥远的南越交趾郡朱鸢县做主簿,

要说高士廉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临行之前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不能远行,果断将妻子鲜于氏留下来照顾母亲;想到妹妹没有着落,就干脆把大宅子卖掉,给妹妹买了套小居所,又将卖房子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则孤身一人上路,

这也难怪若干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对这位妻舅的恩情恩情念念不忘,将自己的女儿东阳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儿媳。

还没嫁人的妹子知道夫婿该怎么挑选了吧,高士廉就是个标杆~

舅舅出发后,长孙氏几乎又没了依靠,

这样的她是否在深宅大院里受过冷嘲热讽也不得而知了,不过长孙氏虽然遭受了不幸,

但幸运的不只是她有个好舅舅,还有她嫁了一个好男人。

06一场幸运:她嫁了一个好男人

说起来,从当时长孙氏的境况来看,李世民完全可以将她娶回家后冷落在一旁,

李世民是个有野心的人,这样的人免不了将自己的婚姻也算计在内,

长孙晟在世的时候,长孙氏是名副其实的名将之女,又背靠着长孙家族这棵大树,这桩婚姻对于李世民来说自然是很合心意的,

谁知世事无常,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长孙晟去世后诺大个将军府也冷清了下来,长孙氏又沦为被家族抛弃的女子,

很实际地说,她的娘家无法给李世民提供什么有力的帮助,

可让人意外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因为妻子没有娘家可依靠就薄待过她,反而在史书上留下了各种以长孙氏意见为主的痕迹,

这一点很微妙,

可能与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有着莫大的关系,兴许早在长孙氏与李世民成婚之前,这对未婚的小夫妻便已经开始鱼雁往来、诗书唱和........

然而,谁又能说不是李世民在婚后发现妻子有着异乎寻常女子的才能呢?

长孙氏向来被后世赞誉为“盛世牡丹”,牡丹花雍容华贵,素有花王之称,

当时还未成为皇后的长孙氏,其不同寻常的风骨与气度,必然早就露出了端倪,

她最终能够登上人间巅峰,成为世人敬仰的人物,说她是打理后宫的一把好手怕是不够的。

07李世民出生入死,长孙氏彻夜难眠

小夫妻俩实际上没过多少甜蜜的生活,婚后没多久长孙氏的婆母窦氏就离开了人世,伴随着伤痛而来的,却是隋王朝末日的那份震荡。

李世民并不是个打算考取功名安稳度日的人,他不仅渴望建功立业,甚至比平常男子更富冒险精神,

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了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并崭露头角,

到了大业十三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同父亲一起来到了晋阳,此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游走在出生入死的边缘,

如果丈夫所做的一切让年仅十六岁的长孙氏彻夜难眠,怕是李世民之后的所作所为可以让她心惊肉跳了:李世民不仅撺掇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更是自告奋勇当了先锋人物。

好在,李渊父子三人齐心协力,一路连克强敌,最终在大大小小的势力集团中脱颖而出,攻克长安后便建立了大唐王朝,

直到这个时候,长孙氏悬着的那颗心才堪堪放下了一些。

唐朝建立后,李渊的长子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其妻郑观音则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则被晋封为秦王,长孙氏自然就成为秦王妃;李渊的三子李玄霸早逝,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其妻杨氏则为齐王妃。

这里姑且不说太子李建成,单说秦王李世民与齐王李元吉,两兄弟虽然都是“一字”亲王爵,

但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晋王、秦王的地位比楚王、齐王略高,也不难看出李世民的封地是坐拥“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一带,

足以见得李世民拼杀得多勇猛,导致老父亲李渊偏心起来也是理直气壮的,

至于李元吉,据说出生时因面貌丑陋被亲生母亲窦氏嫌弃,一度想丢弃了之,父亲李渊是否因为这个缘故也不大中意这个儿子呢?

不过后来李元吉的妻子在其死后进了李世民的后宫,多少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

08她不过十几岁的年纪,竟如此深谋远虑

或许是过了不少提心吊胆的日子,或许大唐王朝初建后的内外形势,对于李世民与长孙氏这对小夫妻来说,都不那么乐观,

在长孙氏十八岁那年,她生下与李世民的第一个孩子李承乾之后,她一脱往日的青涩,迅速成熟起来。

初为人父的李世民仍旧喜欢拼杀与冒险,数次将自己陷入重重险境之中,

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群雄,一个接一个地败在李世民手中,这样的大捷背后,是李世民的身先士卒、以身犯险、孤身殿后,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李世民是乱世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但对于他的妻子长孙氏来说,即使出生在将门之家,这个血海中不顾生死的男人始终都让她担忧不已,

不过她并没有将这个情绪发泄出来,反倒是愈发的坚强,在纷繁的贵族大家庭里,默默为丈夫免除身后的忧患。

这也是长孙氏与众多后宅女子所不同之处,

要知道当时的李世民因为功勋卓绝,喜出望外的唐高祖李渊已经拿不出什么来奖励儿子了,只得创造个位于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名号,以及金辂一乘、衮冕之服、九部之乐等帝王级别的仪仗待遇来肯定儿子的付出,

这一切看在太子李建成眼中,无疑是十分碍眼的,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弟弟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可李建成这样才智卓绝的兄长,对于李世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不幸呢?

倘若李世民无心帝位倒也罢了,莫说李世民这样的人不大可能没有问津皇位的野心,即使他没有,他招揽到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们,怕也是免不了鼓动他向皇位迈进。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建成与李世民这对兄弟难以避免一场激烈的争夺,当时的局面对于李建成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李世民大多数时间都征战在外,

长安城内的达官贵族、乃至李渊的后宫诸妃都被占据储君之位的李建成轻松笼络了下来,众人联合到一起,共同打压李世民这个挡在他们未来富贵人生路上的拦路石,

怕是没人想到,这储君之位可比皇位的风险还大了,无论是谁都很容易从上面栽下来.......

李世民就凄凉多了,身边只有陪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部将幕僚,根本没机会为自己笼络什么权贵,

就连李渊的宠妃张氏、尹氏,都被自己得罪了,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对于丈夫面临的尴尬局面,秦王妃长孙氏都看在了眼里,她非常清楚,无论是李世民本人,还是秦王府内的家将文人,都无法化解这场不可避免的麻烦,

她深知能担负这个责任的人只有自己这个王妃了,

为了替丈夫挽回局面,使他能够没有后顾之忧,长孙氏是竭心尽力地孝顺高祖李渊、恭敬后宫诸嫔妃,尽力弥缝李世民在家族方面的关系,

这些举动看似不大紧要,可谁又能说李渊想打压李世民的时候,看到恭顺的儿媳后又会犹豫不定呢?

长孙氏极力让自己贴近宫廷,何尝不是尽可能地为丈夫搜集各种动向,免得来日措手不及,

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长孙氏如何不让李世民喜欢呢?

除了外界的压力,身为秦王妃的长孙氏在秦王府内的压力也不小。

09未来皇后的气度

随着李世民的节节胜利,秦王府里各色各样的女人也越来越多了。

其实早在长孙氏生下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后,秦王府一位不知名的姬妾就生下李世民的次子李宽,

在古代一妻多妾的婚姻模式笼罩下,即使感情甚笃的夫妻二人之间,也注定是要挤进不少女子。

倘若李宽的生母可以忽略不计,但此后进入秦王府的女人却是无法令人忽视的:既有第三子李恪的生母前朝公主(隋炀帝的女儿,未来的淑妃),也有隋朝上柱国燕荣之孙女燕氏(未来的贤妃),还有未来的贵妃韦珪,以及德妃阴氏。

这些女子别说身份不低于长孙氏,也别说各个相貌非凡品,其中亦有获得李世民青睐之人,

尤其是韦珪和阴氏。

韦珪的出身也很高贵,曾祖父是北朝名将韦孝宽,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父亲是隋朝郧国公韦圆成,

令人意外的是,韦珪在嫁给李世民之前已寡居八年,她的前夫是隋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两人育有一个女儿,

李子雄因参与杨玄感造反被诛,韦珪因娘家实在非比寻常虽逃过了没为官婢的命运,却也落得个寂寞苦楚的下场,

直到李世民率军攻克洛阳,不知怎地遇到了韦珪,顿觉惊为天人,就这样将她纳入了府中。

据昭陵的考古发掘表明,韦珪的身高将近一米九,

这一发现不可谓不惊人,

总听现代一些人说“越是成功的男人,越对身高马大的女子易生好感”,虽然这些只是一种观点,

但不能不说或许真有这些道理可言,

毕竟韦珪本人虽然德容俱佳,怕是李世民当时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机会,吸引他眼球的首先还是韦珪的外表。

与韦珪相比,阴氏与李世民之间擦出的火花就更离奇了。

阴氏的来历令人十分震惊,她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与李渊父子有着血海深仇的隋骠骑将军阴世师。

当年李渊在晋阳举兵叛隋时,长子李建成将异母弟弟李智云遗忘在了危险的河东,年仅十四岁的李智云不幸被捕,押至长安,随即惨死在了阴世师的刀下。

李智云的枉死,在多年后仍旧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莫说李渊称帝后将李世民的次子过继给了李智云,哪怕是后来李世民登基而李宽不幸夭折后,李世民也没忘给李智云过继了新的子嗣,

除了这一层仇恨,阴大将军还做了一件相当狠辣的事:将李家五代的祖宗,统统掘坟曝骨。

真的难以想象,李世民是如何冲破这一障碍,将仇人之女纳为姬妾的。

对于阴氏来说,父亲是李世民的仇人,同样李世民也是杀父仇人,长安城被唐军攻破之时,父亲被斩首示众.......

她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嫁给李世民又生下秦王府的五公子李祐的呢?

究竟是心甘情愿,还是为了报恩很难说的,毕竟弟弟阴弘智没有被李世民斩草除根,

不大可能是为了复仇,毕竟她有很多个机会,这一点也从李世民登基后给予她的名分看得出来——德妃,

想来李世民也是喜欢阴氏的,毕竟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家族死仇是客观存在的。

秦王府的人口越来越多,与秦王府分享丈夫的女人也越来越多,府内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这一切看在长孙氏眼里,无论她的内心有过多少百转千回,

她最终都选择了接纳,是的,这就是未来皇后的气度,倘若区区几个女子都容不下,她又如何母仪天下呢?

毕竟在当时,繁衍子嗣都是家家户户的大事,妾室存在的意义莫过于此。

比起复杂的府内姬妾,她更担心秦王府内会混入别人的眼线,

别看长孙氏在史书上被记载的多为她成为皇后之后的事迹,想想当时李世民的境况,偌大个秦王府竟一平如水,即使李世民在外出征都不曾出过乱子,

这背后若没有长孙氏支撑,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李世民是个多情的人,但对妻子却深情了一生,

若长孙氏没有一些过硬的手腕与李世民比肩而立,怕也是不可能的,长孙氏应该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不见史书记载罢了。

当然,有些事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有长孙氏参与其中的身影。

10玄武门之变时,她跟随在丈夫身边

在《旧唐书·房玄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

这是说武德九年的时候,房玄龄被唐高祖李渊调离了秦王府,而后房玄龄身穿道士之衣,在李世民指示下,暗中潜回秦王府,并“与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同心影助”.......

这句话已经非常明显地告诉后世,长孙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如果说这句话不能说明什么,在在唐书后妃列传中,还有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这表明长孙氏不仅参与了谋划,政变发生时她甚至还跟随在丈夫身边。

先不说在一场震惊天下的政变事件中,区区一桩不显眼的小事,就已经反映出长孙氏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不只是一个妻子,还是一个参谋、知己、战友,

还能反映出李世民对妻子的珍视程度:倘若成功就与长孙氏共享胜利的果实;倘若失败,要么带着长孙氏逃亡,要么共死,绝不让没有依靠的妻子成为别人的报复工具。

幸运的是,一场残酷的骨肉相残过后,李世民与长孙氏夫妇二人成为了最终赢家。

当月李世民就被立为皇太子,并取得了“庶政皆断决”的权力,两个月后,高祖李渊就宣布“禅位”,二十八岁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长孙氏的身份,自然也随着丈夫身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年她只有二十五岁,与李世民成为夫妻十二载,历经一路坎坷与磨难,最终戴上了皇后桂冠。

身份的转变,让长孙氏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摆在她面前的不再是一个秦王府,而是整个天下,她没有因为身份尊荣而骄纵自己,她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莫大的影响,至此反而比以往更加谨言慎行。

11劝说哥哥长孙无忌,要他辞去高官厚禄

涉猎文史颇深的她,深知历朝历代的外戚问题都是皇权之路上的助力,但同样亦是阻力,多少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都因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忽上云端又坠入深渊,

因此,长孙氏坐上后位没多久,就劝说丈夫不要让兄长长孙无忌担任宰辅之职,

前面就说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自小就感情要好,李世民能坐上皇位,长孙无忌自然也是功不可没的,

对于妻子的劝说,他当然不放在心上。

眼看丈夫是不听劝的了,长孙氏转而劝说自己的哥哥,要他辞去高官厚禄,

当时的长孙无忌正处在自己人生得意之时,年纪轻轻就成了吏部尚书又进封齐国公,对于妹妹的劝告当然听不进去,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也让长孙无忌吓出了一身冷汗:有人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他,还上书皇帝说他这个国舅爷权势太盛,恐有不轨......

李世民对于自己这个大舅子的品性当然是了如指掌,虽然他在群臣面前公开肯定了长孙无忌的才能,是坐得起高位的,

但长孙无忌到底还是听从了妹妹的建议,最后李世民被长孙兄妹三番五次请求后,被迫给予长孙无忌一个地位待遇很高却没啥实权的“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

虽说长孙皇后的担忧并没有就此消除殆尽,她还是觉得哥哥的地位太高,但是暂时也只能这样了,

除此之外,长孙氏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

12“庇护”直臣魏徵

尽管在贞观之初史书记载:太宗弥加礼待,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看似长孙皇后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的理由,拒绝参与政事,

但实际上她没少参与其中。

比如大唐有名的直臣魏徵(魏征),他真是没少管皇帝的闲事,不仅如此,他还不止一次地当面让太宗下不来台,

有一次甚至气得李世民退朝后,咬牙切齿地直骂魏徵是个“乡巴佬”,还扬言早晚会杀掉这个老魏头,

长孙皇后听完丈夫这番话后,竟转身回到宫中郑重其事地穿上了朝服,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向太宗道喜他喜获一位耿直的大臣,

这个举动不仅轻松化解了丈夫的怒气还“庇护”了魏徵,无形中也为“贞观之治”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难怪都说长孙皇后才是“贞观之治”的灵魂,她在李世民的背后,想来没少做过这样匡正丈夫过失的举动,

史书虽未记载下来,但李世民对妻子的评价已说明一切——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当然,不少人也关心李世民的后宫,为何会如此平静?

尤其是长孙皇后也做过一个著名的事迹:为丈夫纳妾。不免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她争宠的隐讳手段?

毕竟她当时正怀着未来的唐高宗李治........

13身怀六甲却为丈夫纳妾,笼络手段?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

这是说长孙皇后听闻郑仁基女儿生得容色绝姝之后,就立即向丈夫建议纳郑氏入宫。

当时唐太宗的后宫,除了前朝公主、仇敌之女等形形色色的佳丽,连弟媳妇杨氏(李元吉妻)都被纳进了后宫,

嫔妃众多的李世民,年纪不大却已经有了二十几个子女,很难想象的长孙皇后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主动为丈夫选取新欢的,想来不大可能是嫌丈夫的子女稀少,

这的确排除不了是她笼络丈夫心思的手段.......

不过这桩美事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因为郑氏自幼就已经许配了人家,还是老魏头发现的这个隐情,当年李渊就因纳了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为妃,惹得辛处俭一生都活得胆战心惊之中,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即使听说郑氏生得国色天香,李世民也断然不会再有什么想法了。

不过,想来长孙皇后也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事情,究竟是碍于皇后身份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争宠的手段,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长孙皇后向来被赞誉为母仪天下的典范,这看似历史上诸多皇后都会享有的美名,到了长孙皇后身上,才是名副其实。

尤其是她对曾将自己赶出家门的异母兄长孙安业,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14一代贤后的风骨:以德报怨

前面已经说过,长孙皇后早年曾被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对于幼年的她实际上是莫大的伤害,

然而当她成为皇后,并未丝毫报复过他们,以德报怨大概就是一代贤后必不可少的风骨,

长孙安业一直稳稳地当到了监门将军,

只不过他始终心怀鬼胎,始终觉得这个妹妹早晚要报复回来,最后竟恶念丛生参与到了刘德裕谋逆之中。

这下可好,本就看他碍眼的唐太宗,决定干脆将这位大舅哥处以极刑。

幸好长孙皇后来得及时,一顿痛哭之后,长孙安业的性命才得以保全下来,

当然,长孙皇后此举令后世很多人颇为不解,其实与其说她是为了不让天下人认为是她趁机报复兄长,也有可能是为了长孙家族的延续,私心了一回,

实际上不大可能是为了李世民的名声,毕竟当时无论谁跟皇室沾亲带故,但凡参与谋逆这样的大事,都是难逃一死的,唯独长孙安业幸免一死,

这也反映出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竟有些媳妇说什么就听什么的意味,

纵使后宫佳丽无数,看来还真没有哪个女人能重要过长孙皇后。

当然,长孙皇后也并未因此嚣张跋扈,其实李世民的后宫虽然复杂,但有这样一个皇后典范,不少嫔妃也都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更何况她们中不少人都出身于大家族,自小就受到严苛地品德教育,

当然不会没事兴风作浪。

长孙皇后不仅对待嫔妃很是宽厚,对李世民的子女也都照料备至,反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却苛刻多了,尤其对太子李承乾,是极力要求他节俭,

虽然不明白这样一个贤良母亲,为何会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太子,但她为儿子成才做过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

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大唐皇后,会在她人生那么美好的时候,突然离世。

15生死看淡,留下三句遗言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她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所患的病,是多年的旧疾——“气疾”,想来她过去没少多愁善感,

最终落下了这样一个难缠的疾病。

在她病重时,焦虑的太子李承乾曾想请求父亲“大赦天下、多度人入佛道”来为母亲祈福,

不过清醒的长孙皇后拒绝了这没意义的做法,她说: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变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寿,我自问一生也从未做过问心有愧的事;如果无效,又何必妄求福报?大赦是国家大事,你父亲也从来不参与佛道之事,实在不必为了我一人擅动天下法度,更不能让皇帝做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话,仿佛能看到病榻上虚弱的一代贤后,看待生死的那份淡然。

她在弥留之际,也留给了太宗三句话:

一是,关于房玄龄的前途——“玄龄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谨慎,大小奇谋秘计他都有份参与,却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泄露过,实在是忠心耿耿。如果不是极大之罪,陛下就一定不要亏待他”;

二是,长孙家族与自己的丧仪——“对于我的家族,要想保全他们长久,就一定不能让他们掌握权要,给一个散官闲职就行了。至于我自己,活着无益于世,死了就更不能耗费世间资财。只须因山而葬,不起坟,不用厚重棺椁,以木器陶器陪葬即可,再举行俭朴的葬礼”;

三是,对李世民的劝谏——“还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言,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殁于九泉,诚无所恨,亦是陛下未忘妾也”。

长孙氏死后,太宗在遗物中发现了她亲手编纂的《女则》十卷。

尽管《女则》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记载,这部书中的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总汇,

与班昭所著的《女诫》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长孙皇后生前,太宗虽然与她有结发深情,却仍然不免辗转于诸妃之间,似乎直到妻子彻底撒手人寰,才发觉自己失去了怎样的无价之宝,

长孙皇后去世前,太宗的女人们先后为他孕育了二十一女十三子;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再未立后,后宫孕育的孩子也只有一个,

似乎正当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欢爱的激情,都随着长孙氏一起逝去了——所有活着的女人,都敌不过死去的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