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诸城市博物馆线
2022/8/29 来源:不详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82762.html
“东亚文化之都”是重要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对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交流合作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山东唯一成功入选年“东亚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
为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更好地展示诸城的历史文化,提高诸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诸城市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诸城市博物馆线上展览”栏目,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珍贵的文化瑰宝。
诸城历史名人辈出,宋代涌现赵挺之、赵明诚、张择端诸名人。涉及政治、文学、美术各域,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著名。期间,文学大家苏轼曾知密州(治诸城)三年,文学创作颇丰,诸城士民争相效习,遂开一邑文学之新风。今天向大家推荐《诸城唐宋英才展》。
赵挺之
赵挺之(年—年),字正夫,北宋密州诸城人,登进士第。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年),王安石兴学校,赵挺之被选为登州(今山东蓬莱)教授,后为棣州(今山东惠民)教授,元丰末年,迁为德州通判。赵挺之任德州通判期间,积极推行“市易法”,时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法”,必致星散。二人各执己见,公文往来不绝,士人传为笑谈。
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知州贪而不按时给,士卒怨怒,持木棍拥进府门。知州躲藏,左右尽走,独挺之坐于堂上,问明情由,立发库钱,并处治了为首者,士卒才安定下来。
宋哲宗时期,召试馆职,擢赵挺之为秘阁校理。时苏轼为翰林学士,谓:“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极力反对赵挺之任职。赵挺之升为监察御史,即弹劾苏轼,言苏轼有“民亦劳止”之语,是为诽谤先帝(神宗),苏轼被罢免杭州知州。继而,赵挺之亦劾,被贬谪徐州通判,不久改知楚州(今江苏淮安)。后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一次赵挺之奉命出使辽国,辽主轻视之,称病未能亲宴,使近臣在使馆款待,礼属同诸国。挺之据理力争,方使辽主正其礼遇。徽宗即位后,赵挺之被迁为礼部侍郎,建中靖国元年(年),拜御史中丞,公(指任伯雨)言:挺之始因章惇进,既谄事蔡京、蔡卞,及卞黜责,又谄事曾布,出入门下,殆无虚日。故士论以其观望险诈,号为“移乡福建子”(章、蔡均为福建人)。时宰相蔡京得势,对宋哲宗初期执政的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元党人”加以窜逐或监管,并由徽宗书其名姓,勒石为碑,立于朝廷端礼门。赵挺之因排斥元党人不遗余力,很得蔡京赏识。崇宁元年(年)五月,赵挺之由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八月进为尚书左丞。崇宁二年四月,为中书侍郎。崇宁三年九月,再拜门下侍郎。崇宁四年(年)三月,由左相蔡京力荐,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居相位后,赵挺之看出蔡京居心叵测,便与之争权,多次上书皇上,奏陈蔡京奸恶,并请求辞官以避蔡京。六月,皇上罢蔡京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
崇宁五年二月,赵挺之乞归青州,将入辞,恰彗星出现,徽宗思过,旬日之间尽除蔡京所施诸法,并召见赵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宋徽宗因挺之奏蔡京援引私党,布列朝廷,又建四辅,非国家之利等等,加挺之特进,仍为右相。
崇宁初年,蔡京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徽宗谓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事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惜物意哉!”赵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此时辽使来宋,要求宋将“元符和议”后所收复之地还夏,赵挺之力主和好,上奏徽宗,徽宗准奏,还熙宁之年所取之地,宋夏通好。宋徽宗大观元年(年)一月,蔡京复相,罢赵挺之。未几,赵挺之病逝于汴京,享年68岁。赠司徒,谥“清宪”。
赵明诚
赵明诚,字德甫(年—年),诸城(今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挺之之子。
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年),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死后三日赵氏即为蔡京所谄害,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亦一度被捕入狱,后经查无实据即出狱。次年,赵明诚偕夫人李清照返青州赵氏故居,取陶潜“归去来兮”之意,称自己的居室为“归来堂”,以明归隐之志。他在青州闲居12年,期间政和元年(年),回诸城故里寄居城里李氏庭院,还在李氏园(该院旧址在乾隆时由同邑李氏改名“易安园”)中太湖石上以隶书体题刻“云巢”二字。宣和二年(年),赵明诚奉命知莱州(今山东莱州),后移守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宋高宗建炎二年(年)改知湖州(金陵),次年病死于湖州任上。
赵明诚一生致力于金石的搜集和研究。少时就喜欢跟当时的官宦名流访求前代金石文物,以增加自己的学识。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志同道合,酷爱书画、碑帖、奇器,立志将“上自三代,下迄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的古物、奇器搜集起来,摹拓传写,编著成书以传后世。
在京师时,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常典当衣物换钱,到繁华的相国寺购买碑文字帖、古今名人书画以及奇器。闲居青州时,他们的生活更加困窘,但对于金石的搜集和研究,丝毫没有放松。每得一书画,夫妻共同校勘,整理签题,并在“归来堂”建房屋,做书橱架,专门存放金石文物。在这时期,“他们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以便节省钱财购买文物。
赵明诚夫妻对收藏的金石图书十分珍惜。靖康之乱,金兵入侵汴京,他们“且恋恋,且怅怅”,担心文物被损。建炎元年(年)三月,夫妻奔母丧,将重要的书画、奇器装成15车携运南方。之后,在辗转流离中,这些幸免于金兵劫掠的珍贵文物,亦多失散。青州故第所存十余间屋的书册文物,当金兵攻陷青州时,也被烧劫一空。这对于他们夫妇的思想和事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赵明诚坚持不懈,苦心研究二十余年,《金石录》初稿终在建炎三年(年)初具规模。不幸的是,明诚在当年却罹疾身亡,享年仅48岁。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以词名世,在金石方面,也嗜之成癖。为了实现明诚的宿愿,她不得不以病弱之身,携带这部未完的遗稿,跋山涉水,千里转徙,吃尽了国破家亡之苦。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年),清照寓居临安,开始对这部遗稿进行最后的修改整理,并写下催人泪下的《金石录后序》。在《金石录后序》中,她详尽地记述了这部凝聚着赵明诚和她毕生心血的金石专著成书的经过。不久,李清照即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受到了士林的推崇和称颂。
《金石录》全书共30卷,前10卷为目录,著录商、周、秦、汉古器铭及秦汉迄于五代的石刻;后20卷为跋尾。书中著录唐刻尤多,并用以订正唐书之失多处。作者博览群籍,治学严谨,此书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南宋学者朱熹称其书“序次益条理,辩证益精博”,并认为“文字煞做得好”。其书有赵氏自序,惜无年月,并有刘政和七年九月序及李清照所作后序。
《金石录》在我国金石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和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补正前贤的阙失。《金石录》成书前,北宋中叶,存有《先秦古器图》、《考古图》、《集古录》等著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开创之功的。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这些书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错与缺陷。赵明诚对此一一作了认真的考辨,其中对欧阳修《集古录》的补证最多,反映了赵氏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二、考证旧籍的讹谬。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指出:“历代诗书有关人物的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史牒:史书)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因此,他在《金石录》跋尾中,充分运用“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的方法,考订了传世旧籍中存在的大量讹谬。三、录存重要的史料。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录存的史料,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生平、行历、迁官、次第及氏族世系等。其二,不见于经传者。录存这些史料,可以补史书之不足。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史料不足和个人见闻有限,赵明诚对某些问题的考证,也存在着一些疏漏和错误的地方。但其不足在全书中为数甚少,与《金石录》的价值和成就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丝毫不能掩盖其夺目的光辉。
作品介绍
张择端
张择端(约年—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诸城)人。自幼喜爱读书、绘画。及长,游学京师开封,工于界画(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因作画时用界尺作线,故称界画),尤擅城郭、舟车、屋宇、市肆(市中商店)、桥梁等,自成一家。后入皇家翰林画院为待诏,专事绘画,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大部分已经失传,流传到今天的,只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两件。
《清明上河图》大约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年—年)。该画的主题是描写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民的生活状况。当时,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又受到辽、金、西夏等外族接二连三的入侵。不久,靖康之变(年)结束了北宋王朝的命运。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张择端创作了反映“汴京盛世伟观”的画卷,目的不是粉饰太平,而是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并告诫为人君者、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在民族饱受侵略、河山面临沦亡之时,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清明上河图》表达了人民渴望有一个兴盛的国家、安宁的社会的强烈愿望。
《清明上河图》全画长厘米,高厘米。画面从汴京城东郊开始,远处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渐渐有村落出现,道路亦逐渐宽广,刚发芽的柳林丛中,远处有一队郊游者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乘轿,轿顶上插着新折的柳枝。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由村落而至城关,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饮食小店;河边停泊着一条小型货船,货主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再向西去,便接近虹桥了,河边停靠着许多大型货船,有的在紧张地装卸货物,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有一队纤夫正在用力拉着一条大船缓慢地行进。有条大船已驶到桥下,桥下水流湍急,行船极难,桅杆已经放倒,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对岸处停泊的一条大船顶篷上,有两个人伸着手高声指点他们过桥;另有一条大船已从桥西露出半个船身,船头上的人表现出安然自得的神色,看来已经安全通过;虹桥上挤满了人群,他们伏在栏杆上,正在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再向西去,汴河转弯出了画面。经过两个十字街口,便出现了护城河,河上有桥,也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过了桥便是高大的城门楼。进城后,街道更加整齐。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称为“正店”的高大酒楼,扎彩的欢门面向大街,达官贵人从欢门出出进进,看来他们是这些高级酒楼的常客;有“久住王员外家”的一块招牌高出屋顶竖立着,看来这是一位医生的住处;十字路口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有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南面街口上有一个写着“解”字的招牌,许多人围在一起,好像在议论什么,看来这是一家当铺;另外,檀香店、药材店、肉店、杂货店……以及各种食品摊子,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大街上的行人很多,有骑马的、乘轿的、赶骆驼的、推车的、赶车的、散步的、挑担的、挑选商品的等等。从身份上看,有官员、商贩、车夫、轿夫、工匠、僧道,还有带小孩玩耍的老人。
《清明上河图》是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表现“汴京盛世伟观”这个主题的。画卷中的人物,数不胜数,据斋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了个人和匹(头)动物。作者将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组合于一幅画卷中,尤其人形小不及寸,而动作和表情皆曲尽意态,表现之精能令人叹绝。
《金明池争标图》是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另一幅名作。画长28.6厘米,宽28.5厘米,图呈正方形。在这小小的画面上,把一个周长9里多的池面全部画了出来。画的主题是争标,因此,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动景,即池中的大龙舟及其周围的小船。大龙舟从奥屋(藏船的大屋)驶出,每边有人用长桨划着,龙头有一人指挥正驶向临池殿,龙舟两侧各有3只小船,在奋力划着。临池殿前水中,有两排旗杆,正中有一根大的标杆,杆身裹着彩帛,上置争标夺彩之物。大龙舟及小船上的水手,都凝视着标杆,向着标杆奋勇前进。临池殿东侧有3只小船,每船2人,前边一人执旗,后边一人划船。临池殿两侧,则有不同型号的船6只,船上正在作各种不同的技艺表演。临池殿内外,穿红着绿的官员和黄衣宦官,肃立两旁,戒备森严。池之周围,游人如蚁,各色人等,熙熙攘攘,有数百人之多,人物神态不一,但都注视着池中龙舟。张择端用动静结合的笔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人们观看争标的热烈场面,是一幅画面紧凑,主题突出,笔法细腻的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是我国古代的两件艺术珍品,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时期京城经济、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正因如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据《中国书画鉴赏大词典》记载:南宋末年,此画落入奸相贾似道手中,严嵩父子为谋取此画竟起大狱,株连无辜,但终未得手。明清两朝,此画均归皇室收藏。民国初年,又被溥仪带到关外,建国后始回人民手中。现《清明上河图》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部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