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群专题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

2024/5/30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
一、划分及层位

自贡地区侏罗系陆相地层发育,分布面广、沉积连续,古生物化石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古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化石埋藏地之一。自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D.Louderback)在荣县城东南发现恐龙化石以来,自贡地区已发现各类古脊椎动物化石点多处,其中恐龙化石点达余处,占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总数的70%以上。通过对自贡地区已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在地理、地层上的分布情况和埋藏特征及埋藏环境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自贡侏罗系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分布规律,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

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命名和划分主要以蜥臀类恐龙的更替和演变而确定的,主要有三个恐龙动物群,即禄丰蜥龙动物群、蜀龙动物群和马门溪龙动物群(表)。

董枝明(,)在总结中国的恐龙动物群时初步认为,贵州大方新场盆地自流井组珍珠冲段所发现的原蜥脚类材料属于禄丰蜥龙动物群的分子,时代归于早侏罗世;自贡大山铺下沙溪庙组所产的蜀龙与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组合面貌迥然不同,与上沙溪庙组中的马门溪龙动物群组合也具有很大差异,故称之为蜀龙动物群,时代暂定为早~中侏罗世;上沙溪庙组的恐龙组合以巨型的马门溪龙为主,称之为马门溪龙动物群,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后一动物群中的蜥脚类马门溪龙、自贡龙在形态特征上与北美晚侏罗世的梁龙、阿普吐龙相似,而兽脚类四川龙和永川龙也与欧洲和北美晚侏罗世的巨齿龙比较接近,剑龙类沱江龙在头骨和背部骨板的形态上与东非晚侏罗世的肯特龙相似。

随着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的大面积清理和发掘,蜀龙动物群的组合面貌越来越清楚。它不仅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特性的恐龙动物群,而且是一个包含有原始蜥脚类与进步蜥脚类、中型肉食龙类、原始剑龙类、小型鸟脚类、龟鳖类和蛇颈龙类等类型非常丰富的恐龙动物群,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董枝明等,)。

表1自贡地区恐龙动物群及层位

李奎等()认为四川盆地在禄丰蜥龙动物群与蜀龙动物群之间还存在一个动物群,取名为珙县龙-资中龙动物群。该动物群以具有原始性质的蜥脚类的出现、原蜥脚类的消亡(不排除个别地区发现个别孑遗分子的可能性)和较进步的长颈型蜥脚类尚未出现为特征,化石分布于自流井组中,时代为早侏罗世,代表产地为珙县石碑乡、威远黄石板和资中罗泉井。

然而,董枝明(4)曾报道自流井组大安寨灰岩出土的似巨型禄丰龙破碎材料,并认为其属于禄丰蜥龙动物群的分子。近年来,我们在自贡高山井自流井组马鞍山段和凉水井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地层中发现有原始蜥脚类的破碎材料。

自贡地区自流井组至今没有很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从蜥脚类的演化来说,侏罗纪早期蜥脚类已经出现是肯定的,但是否辐射到了这些地区很难说。因此,所谓的“珙县龙-资中龙动物群”与禄丰蜥龙动物群究竟是上下关系还是包含关系难以确定,需要更多的材料来论证。

近年来,云南禄丰川街上禄丰组发现大量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

石说明,下禄丰组禄丰蜥龙动物群之上紧接着的就是中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暂且把它们视为同一动物群看待。

二、恐龙化石的分布

在地理分布上,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大安区、沿滩区和荣县的恐龙化石点非常丰富(图6)。这三个地区所发现的恐龙化石点约占全区恐龙化石点的80%,而且现已发现的几个埋藏丰富的恐龙化石群和绝大多数的完整恐龙骨架均发现于这三个地区内。自流井区、贡井区和富顺县所发现的恐龙化石点相对较少,且发现的多数为零星化石材料。

图-1自贡地区恐龙化石产出地点分布状况简图

在地层分布上,珍珠冲组至今尚未发现恐龙化石。在自流井组中发现恐龙化石点8处,获得了少量较破碎的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材料,以及00余个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在新田沟组中发现恐龙化石点5处,获得了少量蜥脚类恐龙化石,但没有完整的个体材料。

下沙溪庙组中恐龙化石点比较多,现已发现22处,其中包括两处埋藏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群——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和荣县复兴乡恐龙化石群。上沙溪庙组中恐龙化石点最多,现已发现恐龙化石点96处,约占自贡地区恐龙化石点总数的7%,包括一个埋藏比较丰富的恐龙化石群——伍家坝恐龙化石群和几个单一个体完整保存的恐龙化石点——大安区新民乡化石点、和平乡化石点、红旗乡园丁苑化石点、沿滩区仲权乡化石点等。自贡地区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地层出露较少,迄今未发现恐龙化石。

表自贡地区恐龙化石点地层分布状态表

FigColumnarydistributionofthefossildinosaur’slocalitiesinZigongregion

从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可以看出,上、下沙溪庙组是恐龙化石最富集的层位(表4),不仅发现的恐龙化石点数量最多,占了整个自贡地区恐龙化石点总数的90%以上,而且埋藏丰富的恐龙化石群和保存完整的恐龙骨架也最多。同时,这两个组中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种类和数量也占绝对优势。

造成这种恐龙化石分布状况的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各时代不同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造成恐龙动物群的繁盛程度不同。前已述及,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四川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内陆大湖泊,自贡地区处于湖泊浅湖地带,其中露出水面的陆地很少,陆生动物的栖息地比较有限,加上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植被不是特别繁茂,恐龙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早期,随着“古巴蜀湖”的变迁,自贡地区成为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的冲积平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植被异常繁茂,不仅为恐龙提供了广褒的生活场所,而且为恐龙的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恐龙动物群得以高度繁荣。晚侏罗世中、晚期,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再次变为广阔湖泊,沉积环境有明显的分异,自贡地区的气候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植被很不发育,恐龙的生长繁殖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难以发现恐龙化石。

另一方面,从埋藏环境上说,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的沉积物大多是比较平静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包括在自流井组中还有几层湖相石灰岩沉积物,其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非常不利于大型脊椎动物的尸体保存下来。而上、下沙溪庙组都是动荡的河流相、滨湖相沉积,其沉积速率很快,有利于动物尸体被迅速掩埋而保存成为化石。

再一方面,自贡地区侏罗系各地层出露情况不同。如前所述,自贡地区早侏罗世的珍珠冲组、自流井组和中侏罗世的新田沟组以及晚侏罗世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在地表的出露都非常有限,个别地层只有零星分布,而大面积出露于地表的还是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和晚侏罗世的上沙溪庙组,这也为我们发现恐龙化石提供了更多几率。我们不能排除在侏罗系下部和上部地层中发现丰富、完整化石的可能性,特别是下侏罗统地层,大都还埋在地表下面,应该是我们今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