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里的海南鱼鳞洲什么样子古今之景别,

2023/5/26 来源:不详

作者海军山文/图

海南琼西的鱼鳞洲,在清代便被当时的名士誉为“海上三山”,有比美蓬莱仙山之姿。当时名士风流发出感叹,“蓬莱万丈知何处,到此都教洗俗缘。”称自古蓬莱仙山难觅,但如有幸驾临鱼鳞洲,便能满足你洗去红间凡尘,追求仙道的愿望。

鱼鳞洲

(一)

蓬莱仙山如何,后世无人得见,但若果在一片望不到头的平坦白沙滩上,于蓝天与碧水间兀然矗立着一座高达百米,雾遮云罩,奇峰绝立,必会让人觉得无比震撼,便会生起蓬莱海上仙山之叹!

现在残存的山体

而古人眼里的“海上仙山”指的是在年前的鱼鳞洲原貌,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鱼鳞洲景区。旧时鱼鳞洲在当地又称为“鱼鳞洲垌”,其中的“垌”就是山洞,说明鱼鳞洲山上有许多天然的洞穴,既适宜于海鸟繁衍生息,也有积蓄雨水增加湿度与植被的作用,更显得水雾弥漫。而现在的鱼鳞洲景区被侵琼日军炸山取石后,原貌尽毁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鱼鳞洲山体原貌或许被毁了七七八八

由于当时琼州孤悬海外,琼西当时与崖州一样,岛内地理位置极为偏僻,即便鱼鳞洲有“仙山之姿”,能实地到访的名士也是寥寥。

唯有感恩县当地的文人墨客才有机会寻幽而来,所以现留存下来的有关于鱼鳞洲的古代文献记载资料极少,尤显得弥足珍贵,对于考察当时鱼鳞洲原貌与被破坏的情况都有文献佐证的重大作用。

现存的仅为两首诗与一篇游记,从这些诗文中,便可窥见当时鱼鳞洲被列为“琼崖八景”并非浪得虚名。

(二)

清代感思县贡生唐之莹,还有同时代廪生符惟英,两人都留存有一首“鱼鳞洲”的同题诗作,意境相仿,作品大气磅礴,极具欣赏价值。现附录如下:

鱼鳞洲(一)唐之莹(清代)鱼鳞高耸接云烟,策杖登临别有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泉留一井清如许,浪击千层势欲颠。海上三山何处觅,分明此境是神仙。鱼鳞洲(二)符惟英(清代)万顷洪涛岛屿连,水云壮阔渺无边。举头天外穷沧海,聘目空中有洞天。最好探奇供啸咏,果然得道是神仙。蓬莱万丈知何处,到此都教洗俗缘。

这两首诗各有侧重,但都能抓住与描绘出鱼鳞洲最鲜明的特点,首先,山峰于海边拔地而起,险峻高耸为其主要特点,有的游客登山都要“策杖(拄着拐杖登山)”。其次是山海相连,波涛拍崖,说明当时山体是伸入海里的,浪花才溅起“千层”那么惊人。再就是鱼鳞洲常常水云相接,登顶之后,别有洞天。

现在的鱼鳞洲

无论是唐之莹诗中的“奇峰重叠”,还是符惟英诗中“岛屿连”,都说明了当时的山存在多个山峰且相连重叠,登山后是别有洞天的,绝不是现在一个孤伶伶的一个山峰。

如果说诗人的诗中免不了想象与虚夸的成分居多。那么时任感恩县知县的姜焯在其所撰写的《鱼鳞洲峒记》的游记者则是更为客观地记录与描述鱼鳞洲的“形胜自在”的特点,足以印证当时鱼鳞洲原貌景致,具备“险、奇、仙”三昧。

(三)

感恩县知县姜焯(-)是山东莱州人,虽然只是贡生出身,但其来历也不简单,其堂哥曾担任“苏州织造”三十余年的李煦(本姓姜,因其父过继给人的原因改姓),与曹雪芹也是亲戚的关系。

姜焯于康熙三十七年(年)开始担任感恩知县,任职达14年之久,公正清廉,善待黎族等少数民族,并力主为民办实事,重教兴文,革除陋俗。深受当时感恩县黎民百姓爱戴,其升职北归时,感恩县民夹道相送,涕泪交加,有百姓一路陪同相送二百余里,到达当时儋州境内才依依惜别。

其为人,从“鱼鳞洲峒记”便一览无余。“……而鱼鳞洲峒远处海隅,去县治七十里,心向往之。第恐以游览之举,致扰我父老子弟,故有志未遑。越明年,巡查保甲,今年春,复奉上檄遵查海边,得徘徊瞻眺焉。孤峦屹立,险峻突兀。”

姜焯初来感恩,便知晓鱼鳞洲名声,心慕已久。因担心扰民,所以便一直忍到了第二年,利用巡查海防的工作之余,才抽空顺道去观赏鱼鳞洲峒。

姜焯北上于康熙五十二(年)担任徐州知府也长达12年之久,年,66岁致仕告老还乡,其清廉之名,为徐州当时百姓所津津乐道。即便其堂哥李煦也于年因亏空巨额银两被雍正帝满门抄家问罪,也未丝毫牵连到姜焯,足见时人对其风评。

(四)

从姜焯这篇余字的游记中,详尽记述了其真实的见闻。“陟数仞之巅,第见波涛怒号,回绕于洲之三面者,茫乎不知其畔岸,为之栗焉而恐。”此句是说,鱼鳞洲三面环海,惊涛拍崖,浪花飞溅十余米,声势吓人,水雾纷飞,分不出岸与海。“陟”字常用于水塘,这里指海水。

“山之西南有小潭,深不盈尺,泉清而洌,虽雨阳不时,禾之旱干。山之半倚石为门,望之阴茏,从者曰,此即鱼鳞洲峒也。”这两句说西南边山下有一山泉,是自然形成的泉水井,泉水深约二、三十公分,四时不涸,水质清甜,适于游人饮用;却不适合灌溉。

全文发自内心高度赞誉鱼鳞洲“山之形胜”,姜知县半生走南闯北,阅尽山水,也忍不住感叹自己的时运。纵然不能将鱼鳞洲与其所游历过的名山大川相比,却能“自成一派”,洞幽境奇,山水美若遗世而独立。如果鱼鳞洲是处于繁华大埠的话,早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于洲石上刻碑立书,其盛名必远播宇内,而不至像现在这般名气不显。

退潮,海底的山体底部遗留的大量碎石

然而姜焯知县在游记中所描述的胜景,如今的后人再也看不到了。皆因侵琼日军炸山取石修港口与铁路,炸毁了鱼鳞洲绝大部分深入海水之中,且险峻无比的山体悬崖原貌,让山体直接退化成了与海水不相接的小石山。

至今遗留的炸山裂痕明显

而古时深入海中高耸的峭壁所形成的“惊涛裂崖”景致,蔚为壮观;现在游人看到的只是“惊涛拍石”,较之原貌或许差了“几十条街”都不止。睹洲景伤怀,凭吊往事便让人不胜唏嘘!

炸山取石后,山体悬崖已不再与海水相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