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胜庙岛印象
2022/11/13 来源:不详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700.html
庙岛印象
◎陈元胜
一只白鹤在碧海蓝天间的草坪上信步,怡然自得,随性而曼妙,一会舒缓轻度,间或跳跃急驰,忽而飞起盘旋,也会坦然的有所思般的左摆右摇。远处的海涛声声是它曼舞的伴奏,宇台楼阁,红墙廊檐,苍郁的翠柏,悠悠白云,袅袅的炊烟成了它最好的舞的背景。芸芸众生便是它最好的观众。声声清脆的钟声,悠扬而带有时空的昭告,这鹤在与这季节和鸣,更与这万籁共舞,与这山,这海,这天,这地,这人,这万般空濛玄妙汇成这无与伦比的仙道圣境。
这是庚子鼠年暮春,人间仙境庙岛的一帧全息传神的画面,这画面徐徐展开,幻化出千年故事万般景象。
亘古久远,日月辉映,更迭不息,烟波浩渺,在这天地世宇间,渐渐的有了山,有了海,更有了这岛,有了万物,也就有了人。有了黄海,渤海......沧海桑田,繁衍生息,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沙门岛,庙岛,就这两个名字已经被流传了百年千年。用岁月向人们讲述着它平凡中的不平凡。
庙岛古称沙门岛,坐落在三十七度梦幻线上,居于黄渤海之间,宛若璀璨珍珠镶嵌在碧波万顷间,庙岛的东、北、西都有岛屿遥相呼应,精巧的汇聚成半圆形,一个阔大的天然的海上塘湾浑然天成,塘外惊涛骇浪,塘内风平浪静,阵阵的海上世外桃源。庙岛三面岛屿各有特色:东面是南北长山岛,两岛之间有玉石街相连,宛若兄弟,手手相牵,相守永恒。在北长山的北端,岬角转西,耸起庙岛山头,临海处高崖险壁,和它对峙的是一个圆圆的小岛似烧饼称烧饼岛,后称太阳岛.两岛之间有一海峡,为南北往来船只必经之路,称珍珠门。再西,即是螳螂岛、犁犋把岛、小黑山岛一字排开,成北面屏障,与小黑山岛鸡犬之声相闻的是大黑山岛,似一只卧虎,一只爪向东,形成有名的虎爪崖。它身躯俯伏於湛蓝色海中,渐渐向南,将虎尾甩出,成了南北方向的一溜儿沙岗,似彩链,十分漂亮。沙岗上的沙子粒细质软,在阳光下闪出光亮,惹人喜爱.在沙岗的尾端有一个礁砣,岿然屹立在海中。诸多美景与典故,也就使庙岛有理由抒写着万般传奇。
相传以沙门为名时,因为这里的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直到宋代刺配流放沙门岛也是比较严厉的处罚,说到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八仙由来的一个说法,八仙各个朝代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后来几经演绎最后座次被排定: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种排定也与众多八仙说法相吻合。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人多粮少,岛上的条件又极其有限,很难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通过这个办法,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多人,长此以往有的人为了活命,经常跳海逃命,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有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处理”的消息,便趁着风平月清的夜晚,买通看守,抱着葫芦、木头、木盆等能够用的物件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幸运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仙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此八仙又暗合了其他八仙的传说,而且形象,所用法器,渡海工具与人物特征又是相当吻合,这也就成了八仙过海的一个有实史料佐证的一个有力说法,也就可以说庙岛是八仙源起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沙门岛也就成了庙岛,而且也形成自然村落,这就将八仙过海的故事经过世事锤炼,也就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而且是有积极意义与影响的,人们对自然对自身的修为的一种向往与目标,八仙文化也就纯粹成具有时代属性的积极文化元素。
庙岛自从有了人类居住,也就有了耕海牧渔,人们在这里与海同歌,与天共存。南来北往的船只自然而然的就被海送到这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避风的栖息港湾,有的人留下来也有的人走出去,渐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海岛人文风貌。庙岛名字的由来,这就不得不说说妈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百六十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林惟悫家喜得一女,“生至弥月,不闻啼声,”父母故名之默。默娘自幼好学,聪颖过人。八岁从师读经,过目成诵,文章词赋,触类旁通。黙娘识水性,通天文,晓地理,四时气象,季节灾害皆能预测,因之甚得乡邻倚重敬仰。十七岁时,有商船遇险,船近前,众皆束手不能助,默娘即投草化木,使落水者得木生还。一时传为佳话。默娘又心有灵悟,身在草堂,能知千里之外海上气象。一日,父兄同船出海打渔,风暴骤至,渔船为巨浪撞碎倾覆,默娘于睡梦中手舞足蹈,大汗淋漓,牙关禁闭,双拳紧握,林母疑其异相,以掌击其右手,默娘猝然醒觉,大恸曰:“适才父兄海中遇险,女儿奋力营救,右手挽住父亲,左手揽得兄长,母亲一击,父亲已跌海中矣!”母亲惑其言。越数日,兄长一人还,急问其父,言已于某日某时落水身亡矣,拈指算来,正是那日时辰,至此,默娘大病不起。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百八十七年)九月初九,林默娘卒于莆田湄洲岛。相邻父老感其恩德,于其“升天”故址立“妈祖庙”祭祀。自宋始,两广、福建、台湾、江浙、山东、河北、辽北直至高丽,凡港口、锚地、海埠、渔岛处,未尝闻有不建“妈祖庙”者。至明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光复台湾均与湄洲岛祭祀妈祖,以祈神助、庇护,渔民百姓,商贾舟旅都更将妈祖奉为至圣护海女神,世代供奉以祈惠丰收,保有平安。妈祖祛灾赐福、神功济渡故事源远流长,尤以娘娘赐灯者为最。清末,有大船在西洋捕鱼,夜里泛舟,突遇风雨,浪则弥高,雨则愈骤,正危在旦夕间,有少年水手喊:前面有依稀灯火!所有十余人齐裂目望去,果有红灯如照,老大欣然道:“有娘娘赐灯,我等无虞矣。”随灯行约两个时辰,红灯即逝,老大即命船给锚以期晴好。天亮,舟人皆大惊,不知船竟泊在砣矶岛外自家门前矣。此事若非亲身阅历,谁能信其然哉。渔家感戴妈祖,代代传颂不忘。
庙岛显应宫是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妈祖庙,庙岛因此而得名。显应宫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年),明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庙岛渔民祖祖辈辈敬称“海神娘娘庙”,船只在此避风休整,人们到庙上祈拜娘娘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赐佑平安,无一不得到灵验,几百年来这里香客不绝,香火缭绕,被喻为“北方第一海神宅院”。显应宫大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为硬山式结构。殿内,妈祖坐像居正中神龛龙墩之上,大殿两侧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将分别是千里眼、顺风耳、黄蜂兵帅和白马将军;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等;另有老少两尊站班。殿外两侧房内存有碑、碣、匾余块和历代船模余艘。后宫建筑风格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宫内殿正位神台有铜铸镀金天后圣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铜穿衣镜一面,各种服饰用品及床帐、摆设应有尽有。2年10月,台湾信众护送一黑脸妈祖在显应宫落户。这里长年香火不断,每年的元宵节和娘娘生日,显应宫便有万余人朝拜。显应宫之所以建于庙岛,是因为庙岛形若凤凰,其身北的烧饼岛形如太阳,两岛相映,状若“丹凤朝阳”,属上上风水宝地。踏上二十八级台阶,感受不一样的大爱气息,似乎听到了妈祖的声音,也看到了前行路上的明灯,有爱便有了方向,有大爱便有富庶太平盛世。
庙岛是一颗明珠,更是文化的集结,八仙,妈祖,宋城,航海,耕海牧渔,都镌刻在庙岛的璀璨的年轮里。
庙岛是一颗明珠,因为有太平湾,成了过往船只的安全港湾,也成进出渤海的门户与枢纽,不知道鉴真东渡是不是经过这里,这里是不是留下过鉴真的足迹与衣钵,或许也有妈祖的指引才得以安全抵达东瀛,传经送典。也曾想徐福带着三百童男童女承载着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也要经过此地,踏上一次不归的旅程,致力圆梦而义无反顾。
庙岛是一颗明珠,这里人杰地灵,海珍品丰富,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它天然的宜居宜养的圣地。
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在这龙鹤聚合之地,丹凤朝阳之域,随着白鹤的轻盈,踏出时代的节拍,随着白鹤的到来,舞出春的精彩。
一只白鹤在碧海蓝天间庙岛的草坪上信步,怡然自得......
(编辑:高一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
陈元胜,字易人,号老莲,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理事、微刊副主编,烟台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壹点号烟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