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记登千年仙阁,赏古港水城,听八仙传说

2022/8/22 来源:不详

吕祖殿

蓬莱阁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底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三年()知府贾湖、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吕洞宾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吕祖,即吕洞宾,唐末五代道士,传说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相传吕洞宾最后“落籍”岳州,“南极潇湘”。长沙理发业尊吕祖为祖师。金银业亦供奉吕洞宾为祖师,以为吕洞宾可“点石成金”。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吕祖祀典于“嘉庆六年()颁定春秋二祭,九年加封‘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普照楼

蓬莱阁两侧有观澜亭、宾日楼、避风亭、卧碑亭、姜公祠等建筑。阁西侧有避风亭及田黄山。田横山又称登州岬,是黄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相传为田横五百壮士筑营扎寨之处,北临大海,峭壁如切,新建有田横山文化公园、田横栈道、黄渤海分界坐标等景点,以海上公园闻名遐迩。避风亭又名海市。阁东侧是卧碑亭和苏公祠。祠为纪念苏轼而修,内有石刻像一幅,诗文刻石满壁。祠东还有宾日楼、普照楼和观澜亭,是观海和看日出的好地方。

阁后有仙人桥,传为八仙过海处。蓬莱阁东侧前部为白云宫。其主体建筑是三清殿。正殿内有三尊神像。三清殿东为吕祖殿。弥陀寺在南部山下,是一独立建筑。阁东部蓬莱水城为我国最早的古代军港之一,负山控海,修有水门,码头、炮台等海港和军事建筑,与蓬莱阁一起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历为文人雅集之地,今存石刻余方。

蓬莱阁风景区

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阉前,始建时间不详。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把之,盖非以文章把,实以治绩也。”词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榴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观海》刻石嵌在苏公词内东壁,诗为明代薛殖所作。薛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阎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把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拭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水城西北部丹崖山上,北临大海,南与古登州府城相毗邻,包括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尼陀寺6个单元。另有清碧轩、避风亭、观澜亭、宾日楼及卧碑亭等单体建筑。占地面积3.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阁踞丹崖山巅,为建筑群中的主体。据载,创建于宋嘉祐辛丑年(),为卅人游览之所。

明万历十七年()扩建,清嘉庆二十四年()重修。阁坐北朝南,木结构,两重檐。低层面阔14.8米,进深9.65米;上层面阔13.75米,进深8.55米。通高12.3米,绕以回廊,两侧设梯级供上下。天后宫规模宏大,由山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正殿及寝殿组成,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井然布局,计有房屋40余间,为旧时祭祀海神之所。始建于宋宣和四年(),道光十六年()毁于火,十七年()重建。阁东是宾日楼,又名望日楼,二层,八角,内设扶梯供登楼观日出。

蓬莱阁风景区

主体建筑蓬莱阁建于北宋,明代扩建,清代重修,高15米,坐北朝南,双层木结构建筑,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阁的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之“蓬莱阁“巨匾,字体雄强浑厚,劫后幸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是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情节创作的。为游人留影纪念之佳处。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极顶。始建于宋嘉佑六年,是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有人称蓬莱阁为“江北第一阁”,并题有:“登上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的诗句。正门上悬“蓬莱阁”的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一楼是蓬莱风景图片展,二楼则是“八仙醉酒”的蜡像。

蓬莱阁风景区

墙上“碧海丹心”四个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所写的,“九一八”事变后,冯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公开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抗日救国,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压制和排斥。他悲愤交加,于1934年5月,偕其老友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来到蓬莱。李烈钧也对蒋心怀不满,力主冯玉祥再度出山,挽救民族危亡。在游览蓬莱阁时,李烈钧书就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请冯将军题写横批,冯玉祥略一思索,信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难忘冯将军的爱国豪情,就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避风亭

避风亭是蓬莱阁景区最神奇的地方,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严泰修建。亭子面向大海,室外狂风怒吼,亭内却纹风不动。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实际避风原因有两个:一是亭前有短堞(成齿状的矮城墙)筑于成弧形的绝壁上,大北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急速上升,越亭檐而过;二是亭内三面无窗,恰成气流死角,空气不能对流。

蓬莱阁风景区

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先生来蓬莱阁避风亭时留下一副联语:“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长明。”其实这种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并不是设计者预先料到的,只是后来的一种巧合。

蓬莱阁风景区

避风亭原名叫海市亭,是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地方,所以亭内石刻多与描写海市有关。亭内嵌有石刻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诗刻石九方,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袁可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墨迹为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石刻为一代高手温如玉的杰作,其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董其昌在跋语中称赞其“勒石得法”,“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九方刻石,算得上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为金石之瑰宝。

蓬莱阁风景区

丹崖仙境坊

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丹崖仙境坊,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年下半年修复的。

蓬莱阁风景区

“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跨过这座牌坊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

丹崖仙境坊是蓬莱阁景区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

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一个建筑物)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那跨过这座牌坊我们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

蓬莱阁风景区

丹崖仙境坊。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方士们很早就从事着去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觅取不死之药的活动,并且怂恿帝王也去从事这类活动,三神山传说的扩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岛的仙境。在凡界人间,被称为道教胜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道教胜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莱。

蓬莱阁风景区

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天后宫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过去渔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来这里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无事。

蓬莱阁风景区

天后宫

蓬莱阁天后宫因其历史悠久、规模雄伟而名闻遐迩。天后宫位于蓬莱阁的“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额曰“显灵”,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结构是四进院落,南北朝向,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钟鼓楼、戏楼、前殿、垂花门、东西庑、正殿东西耳房、后殿。据历史记载,蓬莱阁天后宫始建于宋崇宁年间(一年),庙额为“灵祥”。宋宣和四年(年)路允迪出使高丽,因遇路风“八舟溺七”后获妈祖庇护,唯路允迪坐舟有惊无险。路允迪奏明圣上,扩建成四十八间规模。道光十六年(年)毁于火灾。第二年重修,把原来“灵祥”改为“显灵”,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

蓬莱天后宫

蓬莱天后宫

唐槐,虽说她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了,但仍然枝繁叶茂,只是树干已经中空。传说是当年铁拐李与吕洞宾在此下棋为遮阳而种。

蓬莱天后宫

蓬莱天后宫

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唯一的佛教寺庙。弥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简称,弥陀寺就是为祭祀阿弥陀佛的寺庙。蓬莱阁景区弥陀寺前殿,也叫三门。左边这尊白面善相、手持宝杵的叫密迹金刚;右边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将,两位一左一右形成护卫寺庙的第一道防线。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景区弥陀寺的东、西厢。西厢,又叫祖师殿,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左边为刘遗民、桓伊,右边为陶渊明、慧然。东厢,也叫关公殿。中间主尊为关公,右为关平、王甫,左为周仓、赵累。

蓬莱阁风景区

关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静”之地,世俗的关公怎么会到佛寺里,成为佛界的神明?相传晋代高僧智者大师居当阳玉泉寺里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中显灵大呼“还我命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显灵说法,关公闻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的伽蓝殿。这段看自己发挥)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振,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各地纷纷修建关帝庙,在北方更被尊为“武财神”,进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正前方就是弥陀寺正殿,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对这位至高无上的教主的敬称,意思是说佛的法力无边。大雄宝殿中间三尊为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左右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共称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

阿弥陀佛是观世音的父亲,他和弟弟大势至菩萨一起跟释迦牟尼出家,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的名字便是释迦牟尼起的,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观音,现在寺庙里的观世音菩萨纯粹是男性形象,这是从佛经传来的,佛经里说观世音可以随机应变,用各种化身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称。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们在和尚之上,菩萨之下,和尚经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为罗汉,罗汉后来有多少,说法不一,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一百零八罗汉,五百罗汉,还有一千二百五十罗汉等,常见的是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两种说法。

蓬莱阁风景区

万民感德碑亭。据说当年恰逢蓬莱大旱,康熙帝降旨普免田赋三年,登州官吏以百姓的名义,建起这座碑亭。但在时期石碑被毁,只剩下碑座,现在这座石碑是年重立的。上书“万寿无疆”。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龙王宫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里供奉的就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王敖广。这里有三座山门,旁边的两个是虾兵蟹将通行的地方,而中间只有龙王才能走。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驶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便被渔民派上了用场。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即如今主阁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海阔,景致很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供州人游览。为了不与渔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阁时朱处约还耍了一点心计,他在《蓬莱阁记》中说,五谷丰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赐,由于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将龙王宫迁到如今这个地方。

蓬莱阁风景区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里边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这也是守护蓬莱阁的第二到山门。

蓬莱阁风景区

龙王宫的正殿,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在海上巡逻,发现情况,就及时向龙王汇报,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两位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也是最受渔民喜爱的一位。第二位是顺风耳,与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俩。第三位是风神婆,肩背风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风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树枝蘸一下葫芦里的水撒向人间,便会下起绵绵细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蓬莱阁风景区

蓬莱阁风景区

后面是龙王宫的后殿。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