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踏海听涛,领略仙境的独特魅力

2023/11/10 来源:不详

蓬莱阁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烟台蓬莱市,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传说蓬莱、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据史料记载,其北海面上,常现“海市蜃楼”奇观,“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遐迩,时分时合,时隐时现”,溟晦异态,神秘莫测。苏东坡以一代名贤,如椽之笔,为之提唱曰“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扶世生万象,重楼翠阜出霞晓”,令人拍案称奇。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是一个令世人无比神往的地方,她梦幻缥缈,在海一方,有珍宫贝阙之奇,紫芝瑶草之胜,世人称之为“仙境”。相传,她为神仙遨游栖息之所,人莫能及。秦皇、汉帝曾三巡五幸,祈求祷告,欲往其境,力求长生。八仙也是在这仙阁之上,开怀畅叙后,才“各显其能,漂洋过海”的。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来只有弥陀寺和龙王宫,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年,登州知府朱处约来到这里,看到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将龙王庙西迁,建立了蓬莱阁,经过宋,明,清三代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蓬莱阁东西两侧为耳房、偏房,对称分布;蓬莱阁底层四面回廊,立有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悬“蓬莱阁”的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蓬莱阁二层四面建有回廊,明柱十六根,环有木栅栏、木屏风,北面开窗。阁内层楼修阁,凌空而起,苍山翠相,掩映期间。山下碧波万顷,烟水浩淼,素有蓬莱人间仙境之称。这里可以凭栏远眺蓬莱市容市貌,也可以观赏黄渤海的惊涛骇浪。蓬莱阁坐落在距蓬莱城北米的丹崖山极顶,始建于宋嘉佑六年(年),是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这里是“人间仙境”,这里有“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有人称其为“江北第一阁”,并题有:“登上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仙”的诗句。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别具一格,生动传神。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海山有雾的时候,让人感觉仙气缭绕。西面的这座山叫田横山,那里是渤黄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对面就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称得“长山列岛”,他是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只有8海里。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之一,哪四大名楼呢?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和山东烟台蓬莱阁。不过关于四大名楼是那几座楼还有多种争议,另一种说法里还有鹳雀楼而没有蓬莱阁。关于这段争议,还有一段转折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国家邮政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对外发行《中国历史名楼》特种纪念邮票,鹳雀楼由于建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官方认定是中国北方标志性楼宇建筑,位列四大名楼。但此时鹳雀楼早已遭受巨大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故址都几经变动,图样无从参考。国家邮政部门无奈选择面朝豪迈大海具有悠久历史的蓬莱阁增补进中国四大名楼。后期,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四大名楼纪念邮票,间接认同了上述说法,认定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这四座历史悠久的楼阁为现代意义所讲的四大名楼。蓬莱阁风景区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山海经》和《封禅书》中,把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绘的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出海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料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山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了。蓬莱阁风景区蓬莱水城蓬莱水城是利用自然地势,沿山势修建成的南宽北窄的长方形古代城池。东城墙长米,西城墙长米,南城墙长米,北城墙长米,周长约米,面积约平方米。蓬莱水城南门振扬门,北门水门保存良好,东城墙北段保存基本完好,南段部分墙基压在民居下,南城墙东段修复83米,西城墙北段保存良好,北城墙保存完好,蓬莱水城的防波堤、灯楼、炮台、平浪台、港湾小海、码头、水闸、护城河均保存完好。蓬莱阁风景区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荷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蓬莱水城蓬莱阁是一处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古建群,其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年),其内部由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6个单体和附属建筑共同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另有戚继光故里、蓬莱水城、田横山、登州博物馆、黄渤海分界线等景点。蓬莱水城戚继光(-年),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与军事知识教育。他投身沿海抗倭第一线,转战10余年,监造新武器,创造新阵法,创建了闻名遐迩的戚家军,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他令南倭北虏闻风丧胆。戚继光还是历史上卓有建树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之一,他在戎马倥惚中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他的诗文《止止堂集》所收诗文,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留下了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千古名句。蓬莱水城蓬莱是古代登州府属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有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创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后经明代扩建,清代重修。现已经成为面积多平方米、庙宇和园林交错的宏丽建筑群。它主要由吕祖殿、蓬莱阁、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蓬莱阁雄居丹崖之顶,处在众星拱月的位置上。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水城及蓬莱阁蓬莱阁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振阳门蓬莱水城周长约1.8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振扬门振扬门戚继光纪念馆戚继光纪念馆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振扬门北侧,为中轴对称二进式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南向,正对振扬门,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四柱斗拱飞檐碑亭,亭内分别立忠字碑,二字相向,碑高3米,宽1米,碑背分别镌刻戚继光生平和戚景通(继光父)生平。整个纪念馆展厅内容以展现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国卫民,戎马一生为主线。同时展出战刀、战袍等文物20余件,被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戚继光纪念馆蓬莱水城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今蓬莱)指挥佥事。其父戚景通为人刚直,畅晓边事,治军严明,历任备倭、戍边要职。戚继光继承父业,一生备倭浙闽,镇守蓟门(今天津津蓟县),勋劳卓著。曾自为诗云:“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纪念馆蓬莱水城蓬莱水城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为明代海防水城古建筑,中国古代军港要塞建筑,原是北宋所建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蓬莱水城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临海而建。明洪武九年()为防倭寇改建水城,停泊船舰,操练水师,北砌水门,南设振扬门,以土城绕之,引海水入城,易名备倭城。万历二十四年(),土城甃以砖石。另于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崇祯和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绪间多次修葺。水城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海防堡垒。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蓬莱水城蓬莱水城港湾俗称小海,居城中,呈长袋形,是水城的主体,为操练水师与泊船之所(图1),宽度平均约米,南北长米。水深随潮汐而变,最低时约3米多。平浪台,迎水门而立,外设防波堤,长约80米。小海沿岸以块石砌筑码头,宽5~10米,供船只停靠。航海灯楼为清同治七年()增筑,年重修,砖石结构,六角,尖顶,高11.6米,内设扶梯可供攀登,上设灯亭以为导航。灯楼高踞丹崖山上,临崖修筑,拔壁参天,今仍可实用。蓬莱水城城墙绕小海因地就势修筑,顶宽8米。高度不一,周长约米。附设垛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城仅设2门,北曰水门,又名天桥口,位于城东北隅,与大海相通,为船只出入口,块石砌筑,能见高度9.4米,垛距宽约10米,进深11.4米。清同治间(~)于水口间设密棂铁闸,现仅存闸门凹槽。城的南门曰振扬门,俗称土门,位于城东南隅,与陆地相通,拱券门洞,以砖石砌筑,门道宽3米,进深13.75米,残高5.3米,为明代遗存。原城楼已圮,80年代末重修。蓬莱水城蓬莱阁风景区白云宫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风景区蓬莱阁东侧前部为白云宫。其主体建筑是三清殿。正殿内有三尊神像。三清殿东为吕祖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