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第一陵清昭陵蓬莱海市

2023/5/16 来源:不详

在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有三座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明穆宗朱载垕(读如“后”)的昭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皇太极的昭陵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年),完工于清顺治八年(年),因其位于沈阳城的北部,俗称“北陵”。昭陵在“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中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称“北陵公园”。第一次游览北陵公园,是年冬和父亲一起,当时我只有6岁,印象中只走到神桥附近就折了回来;估计那时候陵寝部分也未开放。此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去过一次北陵公园,好像也没过神桥。北陵公园大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接近亩,其中陵寝部分约亩。北部多为林木覆盖,陵寝位于中部,南部为休闲游乐区。

北陵公园正门南临泰山路,由三座覆有黄色琉璃瓦的歇山顶门楼构成,中间门楼檐下悬满汉两种文字的“昭陵”斗匾。从斗匾的朴素装饰来看,此匾当为后来的仿品,而非原物。

北陵公园的南北中轴线

门内东侧是一片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名曰:清园。

园名刻石的题写者叫爱新觉罗·溥铮,是庆亲王奕劻的嫡孙、清逊帝溥仪的堂弟。

碧水荡漾的湖水

昔日的皇家禁地,成为今天普通百姓的乐园。

门内西侧有一大片友谊林

沿中轴线主路北行,远远可以望见一座皇太极的立姿铜像矗立在广场上。皇太极顶盔披甲,左手按剑,凝视前方。这尊雕像最有趣的地方是右手的手型,不是通常类似雕像的握拳,而是五指微伸,食指刻意翘起,给人许多想象的空间。

过广场,道路两侧各有一通“下马碑”,意味着将要进入陵寝区域。

由下马碑北行不远,是两根华表,神道由此开始。两根华表的底座、柱身、云板和蹲兽均采用不同颜色的石材雕制,在颜色上显得有些杂乱,这让我想起了沈阳故宫崇政殿前后月台上“五彩缤纷”的望柱和栏板。

华表柱身上的盘龙是货真价实的五爪龙

华表北面的这对石狮应该是经年的旧物,但没有相关介绍,不知道出现于何时。

神桥是一座三孔石桥,横跨的水面称玉带河。在帝陵前引水、架桥,其目的无非是营造“前有照,后有靠”的理想风水环境。神桥南堍有一株不知名的古树,差一点就长在了桥面上,让我猜想最初建的神桥应该比现在的要窄。

我的这种判断在神桥北堍得到了印证,因为被围栏保护起来的最初的神道中心石铺路非常之窄。

石铺路尽端台阶之上,是一座仿木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石牌坊。

石牌坊建造的具体时间不详,有关专家推测应该是在顺治或康熙年间完成的。这座牌坊运用了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镂精湛,图案生动,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珍品;特别是5对儿雄狮、獬豸形象的夹杆石,不仅使牌坊更加稳固,而且让整座牌坊增色不少。

史载,石牌坊最初建成时只在两根边柱的南北两面和东西各一面设有两对儿雄狮和一对儿獬豸。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年),石牌坊开始倾斜,有倒塌的危险。时任盛京将军琳宁两次上奏朝廷,请求维修,均遭到乾隆帝的拒绝,理由很牵强:已经屹立了多年,怎么会一下子就倒了?嘉庆四年(年),太上皇乾隆驾崩后,加固牌坊的事才被重新提起,嘉庆帝同意维修。

两年后,在中间两柱南北各增加一对儿雄狮夹杆石的加固工程终告完成。

石牌坊背后台基上,是三券洞歇山顶的正红门,两侧为八字琉璃照壁。

照壁心为海棠形,内嵌五彩琉璃蟠龙,是名副其实的“龙壁”。

隆恩门前台基斜坡上的波纹石应该是旧物,现在已经用围栏围起,加以保护。

正红门建成于顺治八年(年),是昭陵的正门,中间的门洞称“神门”,是供墓主人的灵魂出入的门户,平时不开;东面的门洞叫“君门”,帝王祭祀时由此通行;西面的门洞叫“臣门”,是王公贵族、文武百官进出的通道。进入正红门需要购买陵寝门票,只购买了北陵公园大门票门票的游客到此止步。

进入正红门,是平坦、空阔的石板路。

路两侧茂密的松林里,依次掩映着华表和狮、獬豸、麒麟、马、骆驼、象等石像生。明末清初道士苗君稷曾经有诗句描写这些石像生:“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这些石像生同样采用了不同的石材,颜色各异,个中原因估计也是当年在东北地区石材选择受到了限制。

这峰骆驼所用的石材材质似乎不太好。

在这些石像生中,两匹马被称作“大白”和“小白”,相传是根据皇太极生前最喜爱的两匹战马为原型雕刻而成的。

供守陵官员和役夫出入的东红门。

陵园内浓阴蔽日、古木参天,树龄超过年的松柏有余棵。

茂密的松柏林是松鼠的天堂

花栗鼠的食囊里塞满了食物

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建成于康熙二十七年(年),为正方形重檐歇山顶样式。

里面竖立的石碑名为“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了皇太极的文治武功。碑文共字,由清初名臣高士奇撰拟。

这块圣德碑高达5.45米,总重超过50吨,其石材据说采自多公里外的北京地区。

把神功圣德碑亭建在神道中间,使目光不能从正红门一眼望到陵寝所在的方城,据说也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碑亭两侧类似华表的装饰叫望柱,二者的区别在于华表的柱身为圆形、有龙形纹饰、顶端为蹲兽,而望柱的柱体为八棱形、纹饰为云纹、顶端装饰桃形物。

过碑亭,神道东西两边各有两座三开间歇山顶建筑,都是当年准备祭祀用品的地方,东边南侧一座为仪仗房,北面一座为奶茶房;西边南侧一座为膳房;北面一座为果房。可能是这几座建筑文物价值比较低的缘故,其中两座现在被辟为单独收费的“陵宫遗物及高仿清代器物展”的展室,另一座被用作售卖食品和纪念品。两个展室的管理者不像正规的陵寝管理人员,更像是“经营承包者”。

继续北行,即是昭陵的核心区域——方城。方城以盛京城为蓝本,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长米;城高6.15米,城墙四角各建有一座重檐十字脊角楼。方城的正门叫隆恩门,也是进出陵寝的唯一大门。

十字脊角楼

隆恩门为拱券式,券脸上雕有精美的松柏图案,实属石雕佳作。

隆恩门门额由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门额上方为三开间三重檐歇山顶的五凤楼。

隆恩门上精美的门环

隆恩门内左右有蹬道可以登临方城。

去过沈阳故宫的人会发现,这五凤楼与沈阳故宫中的凤凰楼颇为相似,如出一辙。据说当年在五凤楼顶楼设有四条金链,寓意“江山万代”。到民国年间,随着大清“江山万代”梦想的破灭,金链也不翼而飞。

位于方城中心位置的隆恩殿建在由花岗岩砌筑成的高台之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是方城的主体建筑。

隆恩殿所处的花岗岩高台,以六层雕刻加以装饰,繁缛之中凸显皇家的不俗气势。

殿前的丹陛石虽然已经支离破碎,但当年完整时的精美程度可以想象。

殿内供奉有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神位,为清帝谒陵时的主要祭祀场所。

东配殿、西配殿、东配楼、西配楼以左右对称形式分布在隆恩殿前的广场两侧,分别用于祭祀时尊藏祝版、喇嘛诵经、存贮祭祀果品。

喇嘛诵经的地方

为阴间的皇太极准备的小轿

阴间的皇帝夫妇也需要暖阁

东西配殿为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建筑,围以环廊,没有特别之处,但东西配楼的两层前后出廊硬山顶样式,在明清皇陵建筑中此为仅见。

西配殿左前方建有一座汉白玉四角歇山顶小亭,叫“焚帛亭”,也称“燎炉”,是大祭时焚烧祝版、制帛、金箔、银箔等祭品的地方。

隆恩殿背后是二柱门和石祭台。

石祭台和其上的石五供用料考究、雕工精湛,堪称杰作。石五供始见于明永乐帝的长陵,后来成为定制,是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具体包括一个香炉、两个花瓶和两个烛台。

由于二柱门是在嘉庆年间增建的,使得这部分本来已经比较局促的空间更显窘迫,以至于想拍一张二柱门的全身照都没有后退的地方。

绕过石祭台,是方城的北门,券门之上即是方城明楼。明楼建成于康熙四年(年),方形重檐歇山顶,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的建筑。

明楼前檐檐下悬有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昭陵”匾额。

楼内置有同样为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皇太极谥号和庙号“太宗文皇帝”石碑。其实,皇太极仅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就长达17个字,碑上的文字只是略写。这通碑破损严重,碑额部分尤甚,我怀疑它在动乱年代曾经被移作他用。明楼在年5月被雷电击毁,现存的明楼为年重建。

穿过门楼下面的券门,即进入所谓的“月牙城”。月牙城又称“哑巴院”,是方城和宝城之间的过渡地带,因形如新月而得名。

在月牙城的北墙上嵌有一座琉璃照壁,据说神秘的地宫入口就在照壁后面。月牙城城高6米,比方城略低。

月牙城北是一座用青砖砌成的半圆形城,这就是宝城,也叫“罗圈城”。城墙上建有垛口,墙外是茂密的林木,墙内建有环形青砖步道。这步道并非水平,而是稍稍向内侧倾斜。从常理上讲,步道向外侧倾斜才对,因为那样可以把降水及时排到外面。

宝城周围长相怪异的松柏比比皆是。

宝城中间的馒头形土丘就是宝顶,也叫“独龙阜”。宝顶用以白灰、沙子、黄土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掺和糯米汤夯筑而成,高约7米,周长米。

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即长眠在宝顶之下。史书记载,皇太极和皇后在崩逝后都实行了火葬,宝顶下埋葬的应该只有“宝宫”,也就是骨灰瓶。宝顶上生长的老榆树是乾隆四十三年(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补种的,意在附会永陵宝顶上那棵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瑞榆”。这次“补种”工作不只在昭陵进行,福陵的宝顶上也栽上了一棵榆树。游览完永陵、福陵和昭陵,有一种强烈感受,那就是:满族人的汉化,或者说是向汉族的学习,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满族人是带着对汉文化的无限向往进入山海关的。满族人或许知道,他们入主中原之日,其实就是他们融入汉文化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