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里的中秋,写满我们的祝福人生五味

2023/5/14 来源:不详

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320968.html

「来源:|石门画社ID:smhuashe」

秋,思念最浓的时节,又何况在中秋。

苏东坡看明月皎洁,把酒问青天,用那天生的乐观安慰自己的思乡心切,大呼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的祝福亦成了千古绝唱。

李太白人人皆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近高低、窗前窗外、明月与乡愁,明明白白,朦朦胧胧,此事古难全。

可是人生并非全是难题,生活的滋味还有遇见惊喜。

,平凡而又奇幻之年,所剩不过百日,铸成万千的巧合。悲与喜折叠、困境与希望折叠、古与今折叠、故事与历史折叠……好就好在,中秋与国庆折叠了,游子可以暂时摆脱漂泊,趁着花儿好,归乡去。

中秋佳节翩然而至,过节的气氛越加浓厚。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拜月、团圆的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为其增添许多浪漫色彩。

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而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让他们怀有胸臆,用笔抒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特意搜集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在这喜庆的节日之中,共同怀古品鉴。

历经辗转的“三希”《中秋帖》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王献之(年-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该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宫流入香港,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王献之《中秋帖》全貌

何夜无月——读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夜游不只是夜游,是中国文人的美学,渗透在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风雅的存在。从王子猷到李白再到苏东坡,直到宋以后的文人,夜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行为,并最终上升到艺术,王子猷雪夜访戴,东坡夜游赤壁、承天寺、赏海棠,都成为文学中的绝唱,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津津乐道的题材。

南宋画家马麟干脆直接将夜游入了图画,《秉烛夜游图》让多少人心生美好向往啊。如果说马麟的《秉烛夜游图》画出了烂漫春夜之恬静美好,那么,明代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则画出了清幽秋夜之明澈超脱。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画面正中是一简约草堂,应该是高士的起居之所,草堂之中,陈列一几案,上有古书、酒具。草堂周围,林木交柯,缥缈雾气正从山林深处缓缓游来,两株碧桐,萧疏留影,皎洁月光似化为滴滴冷露打湿了叶子。远景处是淡墨积染的苍穹,云破月来,清辉洒向静寂的大地,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近景处是草堂前的一片开阔之地,这里正是步月的中庭,三位高士被画家安置于此,赏月散步,顾盼交谈。画面最下部分,两位童子袖手侍立于山石树丛边……

多么美好的秋夜啊,简直是中国画里的月光奏鸣曲,世界干净到极致里去,淡然水墨,随意经营,呈现出无尽的丰富性,高超的笔墨修养营造出的诗意不是萧飒肃杀而是清幽明澈,让人遐想无尽。人生至此,还奢求什么?此作用笔成熟,恬淡文静而不失雄浑清旷,水墨洒脱清雅,明秀简雅。

显然,文徵明十分得意,他不仅对自己的这次夜游绘图以记,更是意犹未尽,作长篇题跋于其上: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

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

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

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

风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熟乳花熟。

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

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

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栏杆前。

何人为叹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

千年千年月猫昔,赏心且对樽前客。

愿得长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

十月十三日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留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僮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嘉靖壬辰徵明识。”

这是文徵明的夜游,但这夜游是承接着的是苏轼夜游的精神。在我们的文化里,苏轼大约是最喜夜游的文人,他的每一次夜游几乎都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事件,被一代代人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形式一次次回味、描摹、憧憬。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人的雅兴能像他那样“忽然”夜游,将缥缈月色游成一部风度翩翩天真烂漫的文化史。《中庭步月图》可以说是文徵明对苏轼《承天寺夜游》的精神呼应之作。

夜游,中国文人的情结。作为文人画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文徵明的夜游自然有了别样的“意味”,他又将亲身经历的夜游入了画图,这个“意味”就更不一样,它不仅具备了美学的深度,更具备了哲学的深度。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亮,同样的山水,同样的时空,经了有格调的文人一游,就不一样了,就游出文化含量和美学品格。

后世文人,尤其是明清文人画家多有将月入画者,但大多数画家都是以月为背景,营造山水气氛和隐逸情怀,服务于山水整体表达的需要。尤其是南宋以来,文人画家不仅将审美的目光投向白昼时的山水,更转向了夜晚的苍穹,投向了一尘不染的月亮,他们不仅画出了月夜的情愫与氛围,更画出了月亮的魂魄和文人士大夫内心高洁的情怀。

中秋特供——《浣月图》

除“赏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

至隋唐,盛行“拜月”风尚,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在民间,因月属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

《五代人浣月图》77.2×50.4cm台北故宫博物藏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右立一女子,临案事香,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闰中秋月帖

知否知否·宋风依旧

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是中国多年封建历史,位皇帝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者。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纸本,楷书,横44.5厘米,纵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而又不失妩媚。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宋徽宗的《闰中秋月诗帖》是“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

米芾《中秋诗帖》:古人明月更是诗

中秋时节,赏古人书卷,实为人生第一等雅事,更是书斋乐事之一。

米芾《中秋诗帖》即《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所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

帖中,米芾共书诗文两次,首书后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再书后又加书“信书亦一难事”,由此可见米芾对书法严谨、认真、求好的态度。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这是一幅扇面图,描绘的是文人画中的一个常见题材——“临流独酌”。在一棵遒劲的老树下,一位高士悠闲地坐在岸边,转头望着潺潺的流水。他身下坐的是一张虎皮,身旁摆放着酒具,还有一位童子站在一旁。

画家对于高士所处位置也是经过了一番设计的,它是一个伸向水中的小沙洲。

试想一下,比起坐在平直的岸边,坐在这里,就像乘着一叶小舟漂浮在水中央,那种观景的感受自然更加美妙。我们再来看左上角的题诗:“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

这两句诗选自李白的《题宛溪馆》,可以说是完美地概括了画面的内容。月色映照着白色的沙堤,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山林中的虫鸣声和风声,再来一杯美酒,画面主人公好像也化身成为周围的草木,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了。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描绘的是月下的景致,但并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描绘月亮,而是通过波光粼粼的水纹和清晰可见的树木枝叶,来突出月光的皎洁。

而且画面中人物的衣纹、山石的线条、树木的勾勒都采用的是“柳叶描”,顾名思义,就是说这种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就好像是飘动的柳叶。

马和之(公元十二世纪),钱塘人。绍兴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他善画山水、人物,据记载说其师法吴道子画法,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孝两朝,深得皇帝宠爱。孝宗曾写毛诗三百篇,令马和之绘图,颇合旨意。他的画法特点,世称他自创“柳叶描”,用笔自由简疏,流畅飘动。他画山水,专写平远之景,很少有山头峰峦。

有竹,有月,有石田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沈周的别墅称为有竹庄,为了竹子,曾经还过一篇徵募竹子的美文,传为佳话。他的朋友史鉴曾有诗赞叹:

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

沈周诗文书画多出自此处,也是明代苏州一代有名的文化沙龙。沈周一生以有竹庄为主题,写了不少诗歌杰作,直到81岁,还写下了“心與陶翁有相得,時歌吾亦愛吾廬”,深感欣慰。在大约六十岁那年中秋,沈周创作了这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全长11米有余,是沈周少有的煌煌巨制,竹庄对于沈周意义非凡,更显出其珍贵。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有竹庄的平安亭与友人浦汝正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平安亭中二人举杯对饮,皓月当空,小径蜿蜒,两山对峙中有飞瀑,其上所建楼阁即是有竹庄。沈周将元代文人画与“浙派”戴进等人风格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个人面目的雨点皴。

画后,沈周以黄庭坚大字书体写出长诗,而沈周老辣沉着的个性跃然指间。诗的最后一句“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幽默的笔调写出人生态度,老顽童形象宛然目前。沈周58岁开始号“白石翁”,与此卷末钤“白石翁”印正相吻合。

引首有李应祯“有竹庄中秋赏月”大字篆额。署款“贞伯”即李应桢(-),与沈周为同乡,官至太仆少卿,是祝枝山的岳父,也是他和文徵明的书法老师。如该卷引首为李应桢同年所题,则时李应祯56岁。

后隔水有孙承泽(-)康熙八年()题跋,时孙氏78岁。孙承泽是明末清初书画收藏大家,所著《庚子销夏记》著录此卷,评价极高。

卷上孙氏题跋写于年,当是《庚子销夏记》成书后再跋,文末他说自己见到明末宫廷流出的明代明画仅此一件。经过李自成起义之后,还能流传至今,实属难得。

此卷著录出版颇多,如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近代学者的著作之中,他作为沈周六十多岁艺术的最佳代表,通过出版书籍广为出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名作,沈周题诗亦收入《石田老人诗选》。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纸本设色,纵.3厘米,横58.4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右上自题:“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桂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

唐寅以桂花开在农历八月及嫦娥奔月的典故,点出登月宫即为登科及第,取蟾宫折桂同科举考试之意,暗指自己曾高中解元。

图中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柔,手持挂花,似非才子莫得。此作意气风发,尤其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嫦娥执桂图》中的月宫仙子嫦娥从神情气质到衣饰风格,与上海博物馆中的《秋风纨扇图》非常相似,堪称“姐妹双花”。

清费以耕、张熊绘《梅月嫦娥》扇面,金笺设色,纵17.9cm横52.8cm。款署“晋山仁兄大人雅教,甲子秋八月,馀伯费以耕画嫦娥,子祥张熊補梅花。”据张熊生卒年推断,“甲子”应为清同治三年(年)。

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由此可见费以耕与张熊间默契的笔墨配合,以及共通的审美意趣。

清改琦《嫦娥献寿》立轴,绢本设色,×40cm钤印:七芗(朱文)、清溪樵子(朱文)、改琦之印(白文)款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七芗居士改琦。

张大千《嫦娥奔月》水墨纸本年作款识: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绣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拟六如居士,大千张爰,癸酉八月十四日也。钤印:蜀郡张爰(白文)、网师园客(朱文)、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白文)。

这幅《嫦娥奔月》属于张大千早期人物画作品。画中人物造型温婉娴静,面部丰盈,举止安祥。人物的面相细目小口,体态婀娜,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的行笔十分自由流畅。明显地取资于唐寅的意笔仕女画法,笔调转向较为轻快和率略。构图上不同于以往单一的白描仕女,增添了云水;树影为背景,画面的重心即相应上移至画面右侧。云气飘逸,使画中人物好似腾云驾雾般飘起。腕中怀抱玉兔,人物神情专注,仿佛若有所思。整幅作品全以水墨写出,浓淡枯湿变化多端,气韵生动。

秋花为友,明月为伴。

中秋有情,十月有愿。

秋月,秋花,秋诗,

秋思,秋意,秋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