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作家陈文念散文蓬莱阁,读你千遍也不
2022/9/30 来源:不详蓬莱阁,“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文/陈文念
图片作者提供蓬莱阁对我是多么熟悉的一个地方,它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山水城阁之美,同时还在于自然在生命里的延伸和对生命的启迪与暗示,所谓千年儒释道,万古蓬莱阁。置身于这般的造化之境,心有灵犀的人就能超越当下的此间现时,心灵的漫游与求索就会不期然地步入感官世界所难以企及的彼岸之域,就会摆脱尘世物象的缠绕,进而让自己的心灵与那位六合之外的无限之物产生对话。
这样的对话,是需要虚涵儒静之人秉承天地之灵性来回应隔世的诘问,而这样的对话也必然能给久溺风尘的人们带来全新的认知意义与启迪意义。为了深入这样的灵境,我花了十年的生命与之交融,才写成了文化散文集《品读蓬莱阁》。
自然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我认为,自然之美的真谛不是它的风景,而是它的性灵。在无数沉湎于山清水秀的游客的顾盼中,我独具慧眼地洞见到,蓬莱阁的秀拔奇伟不在于它的天性使然,而在于它承载着亘古以来无数游历者的精神向度,在于它敛藏着已被人们淡漠的岁月留下的文化积淀,在于它袒呈着历史状态的一经一脉的写真。
蓬莱阁在我的眼中就这样成为了思想的烛台,它的万丈璀璨,在流云天光下,让人愿托千年大梦。它使人从世俗的负累解脱出来,超越时间,在想象中和先哲、造物主对话,享受神思飞越,精骛八极之乐。人的生命由此而增添了珍贵。这里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个建筑的自然性灵都因为有了道德涵养和文化品格,而变得比它的外表更为美丽。这里有一个和尘世不一样的世界,它用不着标榜自己,鼓吹自己。那些凡俗的名气、身份和地位,对它而言,不仅多余,而且丑陋。它只需要阳光、空气和充沛的雨水就足矣。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来自自然景观,更来自人文心态。
我生活在蓬莱阁下,想来蓬莱阁的山风,蓬莱阁的神韵,蓬莱阁的树木以及蓬莱阁的道灵古风平息了我胸中种种血性风暴,也平息了我许许多多的欲望。我从蓬莱阁中吸取生命和性灵,把那里的山海、林木以及流云和星空吸纳入我的心怀,我将那些自然无能为力的思想的特质直接客观化,再将自然的绝美精神化,并通过如此的转换让读者铭记着那些被佛光法雨、道教因子擦亮的刹那永恒。
“我们确实离自然很远了,远得已经根本听不懂自然的语言(天籁之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是那样的孤单,因为我们自弃于自然,包括热闹而和谐的生物圈。”这一段话道出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悲哀。历史在递嬗的过程中为现代人赶制了一件件自我封闭的甲胄,瑟缩于一隅,玩味的是无聊的悲苦,咀嚼的是虚拟的意绪,无从感知哪一缕清风是九天玄女的吟哦,哪一丝细雨是造化之神的歌偈,更不能深悟那一山一阁其实是自然馈赠于人类永恒的视觉盛筵。
人的所有自由、理想、幸福、和谐的渴望被压抑住了,即使自然有再大的魅力,也无法打开这一道深锁的铁门。我们孤独就孤独在没有一个相爱的伙伴,一个神圣的可以安慰一切不幸的使者。在这一点上,我是幸福的,我心中的蓬莱阁不在现世的三维空间里,甚至也不在寻常的时间里,它盘桓在涤净了污浊的心灵世界,无论怎样拆拼怎样解构,想到蓬莱阁,我心中就会回归一种超时空的生命意象,而这样的回归总能让我感到无比的妥帖和无限的快慰。
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和谐,就是自由,就是爱。诗意的栖居就是要把这样的和谐、自由和爱带入生活的一切的关系之中。我们是自然的一名栖居者,自然不仅只是提供给我们居住的空间,如果是那样的话,那鲁迅笔下的那间万难破毁的铁屋也是一处空间,为什么它就不是人类的一处栖居之所呢?我们都知道,那间万难破毁的铁屋是黑暗而令人绝望的囚牢。可见,人类所需要的栖居之所不仅仅只是一处空间,这一处空间之中还必需充满了和谐、理想和爱,这样才是一处充满诗意的空间,这样的栖居也才是真正的诗意的栖居。
因此,栖居的真正实质,不在于空间,而在于诗意与否;延伸开来,生活的真正实质也不是物质,而在于精神。在这里,如果我们要问蓬莱阁的诗意何在?我想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了。而且我们的答案还不仅只是针对蓬莱阁,而是针对世界所有的土地。著名作家雨果不是在一堆废墟里找到一株开放着的雏菊而受感动吗?只要充满着了和谐、自由、理想和爱,无论它是什么地方,有没有迷人的风光,它就是一处诗意之地。因此蓬莱阁的诗意不在山上,而在人们的胸中。我想这是我写这《品读蓬莱阁》的灵魂所在。
每年到蓬莱阁旅游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若是夏天去蓬莱阁,路旁边到处都有摆凉茶摊的,如果你觉得口渴了,可以到摊上买一杯凉茶来喝。然而我在这本《品读蓬莱阁》里摆的是精神茶摊,我想用由蓬莱山水滋养而生的我之感动和自然的性灵冲泡而成的哲思文字来提供给游客特殊的凉茶。我不会鼓吹说喝了我的精神凉茶便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我会说,我的这份精神礼物可以让人们更亲近蓬莱阁,更亲近自然生命。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说进入了真正的蓬莱阁的精神境界了,我把这种精神境界总结为下面一副对联:
儒释道,传奇、传神、传真;
仙水茶,洗尘、洗心、洗魂。
图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