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借鉴了苏东坡春梦婆的典故来翻译

2023/9/23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news.360xh.com/201912/04/54528.html

世纪公园梅花进入盛花期,踏春赏梅正当时!绿化专家说:“前段时间上海温度比去年同期低,整个梅花花期与往年相比晚了半个月左右。”袁婧摄

六十二岁,苏轼(-)被贬儋州,环境艰苦,《十八大阿罗汉颂》一文直言“海南荒陋,不类人世”。住下之后,乐观洒脱的苏轼结交了许多当地朋友,《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七绝记录了大诗人的海南乡间生活片段: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小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

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

换扇惟逢春梦婆。

苏轼酒后独自到四位黎姓朋友家串门,第一首写他回家途中迷路,跟着路上的牛粪回到了牛栏西边的家。第二首写三个黎家小娃戏吹葱叶作声,听在大文人耳中颇有雅乐之感。第三首苏轼打趣满腔风月的符老先生在少艾处碰壁,惟有老妇肯敷衍他。“符老”名符林,其名因入苏轼诗而流传千古。在《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这首七律的标题兼引言中,苏轼云符林为儋州一位隐逸读书人,在海南与之交游,同时苏轼记录了北宋时海南人不过寒食节,在上巳节即“三月三”祭祀祖先。“投梭”表示被美丽少女坚拒,指多情男子挑逗邻家女失败,反而被扔过来的织布梭子打掉两颗牙齿。此典出自《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邻家女”变为“东邻女”则来自战国时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春梦婆”事件是苏轼在原诗之后的自注:“是日,复见符林秀才,言换扇之事。”“春梦婆”由此而生,并演绎成了一则近似禅宗公案的东坡轶事。

赵令畤(-)的《侯鲭录》记载:“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昌化指现在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苏轼在宋哲宗时期曾任翰林学士,故老妇以“内翰”呼之。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有一则欧阳修轶闻,其中“内翰”即用来称呼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是苏轼进士科考试的主考官,并对苏轼才华推崇有加。欧阳修去世后,苏轼曾写《醉翁操·琅然》,表达“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的深切怀念。由此可知,在苏轼的时代,“内翰”指翰林学士颇为流行。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赵令畤与苏轼相交,《侯鲭录》中有关苏轼的记录比较可信。

通过赵令畴的记述,海南昌化老妇“春梦婆”成为了洞彻人生、了然富贵浮云的象征。“昔日富贵,一场春梦”颇具机锋,“坡然之”似乎指这些话如当头棒喝,使苏轼顿悟。

但“春梦”在苏轼诗中并非全指如荣华富贵一般的美梦。四十二岁那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遭遇的最大挫折,险近丧命。磨难之后,戴罪被贬黄州,要靠垦荒耕种糊口。苏轼苦中作乐,干脆以荒地所处的“东坡”为号,自称“东坡居士”。《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创作于黄州时期:

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

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

故人不用赋招魂。

这首诗的第四句尤其有名,其中的“春梦”似乎指过去不久的“乌台诗案”。对于达观的苏轼来说,过去不管凶险还是荣光,均已完结,眼前的平静安稳最可珍视。正月出城寻春,二位好友,三杯浓酒,所有温情都在相与一笑之中。

比苏轼晚生五个多世纪的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也写过“春梦婆”。《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四景,罗密欧犹豫着要不要去参加仇人家的舞会。他说自己前一晚做了个梦,而梦是真实的。罗密欧的朋友迈丘西奥为了打消罗密欧的顾虑,说梦都是假的,不过是每个人心中执念的显现。迈丘西奥为此还编造了一个梦神,即“春梦婆”。

“春梦婆”是朱生豪先生的翻译,莎士比亚原文为QueenMab,也就是梁实秋先生译本中的“仙姑”。她每夜乘专属车驾从熟睡的人们脑中或身旁奔逸而过,勾起每个人心中的贪念。恋人梦到爱情,朝臣梦到帝王的恩宠,律师梦到诉讼费,牧师梦到肥缺,军人梦到战功……朱生豪借鉴了苏东坡“春梦婆”的典故来翻译QueenMab,强调美梦之空。梁实秋则译为“仙姑”,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中加了一个注释:“‘仙姑’QueenMab,即众小仙中之女王。此‘女王’之称谓,莎士比亚系首先使用者。”用“仙姑”指代“众小仙之女王”,梁实秋很可能借鉴了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对百仙之主的指称:“内中单讲蓬莱山有个薄命岩,岩上有个红颜洞,洞内有位仙姑,总司天下名花,乃群芳之主,名百花仙子,在此修行多年。”

相比较而言,莎士比亚笔下的QueenMab和“百花仙子”身份的“仙姑”更相仿佛,而与苏东坡诗中、轶事中的乡间老妇“春梦婆”形象不甚合辙。朱译出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梁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春梦婆”到“仙姑”这一细微处,可见前辈译者匠心。

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PercyByssheShelley,-)采用QueenMab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中文大都老老实实地译为《麦布女王》。

作者:王改娣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