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蓬莱海市
2022/12/11 来源:不详在河南洛阳老城东约12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已经存在了多年的古寺,这就是中国官办佛教寺院的第一寺——白马寺。史载,东汉永平八年(65年),明帝刘庄委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西行求经拜佛。蔡音、秦景等人在途径大月氏(今中亚一带)时巧逢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遂邀请二僧同回东土。次年,二僧用白马驮着经卷、佛像和汉使者一起回到洛阳。明帝一面将二僧暂时安排在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居住,一面大兴土木为二僧建造寺院。永平十一年(68年),寺院建成。为纪念白马驮经,将寺院命名为“白马寺”,而其中的“寺”字则借用自二僧曾经居住过的鸿胪寺,“寺”从此成为佛教传播场所的专用名称。
赵朴初先生为白马寺题写的寺名白马寺在初建时“悉依天竺旧式”,也就是说在寺庙的布局上完全照搬了印度的模式。但随着佛教的不断本土化,白马寺的建筑格局逐渐演化,最终呈现出主要建筑物沿中轴线规整对称布局的中国气派。
白马寺平面示意图白马寺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遗构,近些年亦有多处增建和扩建,规模不断扩大。
白马寺——山门白马寺的山门为三滴水样式,辟有三个拱圈式门洞。从一些拱券券石上工匠名字的字体来看,这些券石应该是白马寺在东汉始建时的用材,应属白马寺最早的文物。山门两侧八字照壁上分书“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八个大字。山门前的两匹石雕马,原在宋太祖赵匡胤的驸马魏咸信墓前,年前后被迁移至此,倒也非常应景。
白马寺——竺法兰墓山门内东西两侧靠近围墙的地方,各有一座圆形墓冢,分别埋葬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这两位高僧在白马寺译经传教多年,共同翻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并最终圆寂在中国。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最初两百年,每一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事件都与白马寺有关,白马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第一寺。
白马寺——天王殿天王殿是白马寺的第一重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内中供奉的明代干漆夹苎弥勒像非常珍贵。干漆夹苎是一种以漆器工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用于宗教造像,目前此工艺已近乎失传。
白马寺——大佛殿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寺内主要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殿内正壁供奉有五尊佛像,释迦摩尼佛居中,左手边依次为迦叶和文殊菩萨,右手边依次为阿傩和普贤菩萨。大佛殿前竖有一通明嘉靖三十五年(年)刻立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内中对白马寺的历史多有记载,是研究白马寺历史的重要史证。
白马寺——大雄殿大雄殿是白马寺的第三重大殿,面阔五间,悬山顶。关于白马寺的主殿不称大雄宝殿而称大雄殿有多种说法,笔者都不以为然。笔者认为,白马寺作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佛寺,它的所有规制都是开创性的,只有别人向它学习的理由,没有它向别人看齐的缘故。其它寺院把主殿叫成大雄宝殿,与白马寺无关。殿内供奉的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和十八罗汉等23尊造像均为元代遗物,亦为干漆夹苎工艺制成。
白马寺——接引殿接引殿是白马寺的第四重大殿,面阔三间,硬山顶,是白马寺中轴线上规模最小的一座殿堂,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九年(年)重建。殿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
白马寺——毗卢殿接引殿背后,是一座青石高台,曰:清凉台,是当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翻译佛经的地方。白马寺的第五重大殿——毗卢殿就耸立在清凉台上。毗卢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内中供奉毗卢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白马寺——藏经阁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台。两座高台上各有一座同款楼阁,东阁称藏经阁,西阁称法宝阁。其中,藏经阁内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保存有诸多传世珍宝,包括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
白马寺——法宝阁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开山之寺,其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佛教史。